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媒介阅读的困境与突破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唐一豪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与手段也日新月异,
        唐一豪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53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与手段也日新月异,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变化的影响,语文课堂中的跨媒介阅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逃避的一个话题。
        新课标也顺应了时代要求,专门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如何使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落实,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媒介阅读的必要性、现实之困及突破之径来进行探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媒介阅读的必要性
        1、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自主性、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1]跨媒介阅读可以最大限度的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如可以通过共享文档的技术,在班级中通过共享文档的方式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文档,在文档中放入需要学生阅读的文本,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想法与思考在文档中进行标注,全体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在这一共享文档中查看到其他同学所标注的问题与思考,并在文档中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使整个文档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激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公众号的形式,将这一共享文档发布到网络上,让学生在网络上分享阅读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和困难,广泛发散学生思维,沟通语文课堂内外,甚至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与作者交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主体记忆认知系统主要有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前者主要是对抽象概括的语义符号进行认知加工,而后者则主要是对形象具体的意义符号进行认知加工。相关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认知加工表象化的意义符号,对表象化意义符号的记忆认知效果要优于对语义化意义符号。”[2]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方式而已,跨媒介阅读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情境性,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所学文章的内容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
        3、有效监督,记录学习过程
        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时间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记录,而跨媒介阅读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屏幕时间管理、学生的浏览历史和浏览记录可以准则的勾勒出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阅读轨迹。记录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与整合,计算出在哪篇文章学生停留时间最长,文章的哪个部分学生浏览时间最长,哪篇文章学生一扫而过。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从而为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坚实的数据和基础。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媒介阅读的现实之困
        1、内容上的良莠不齐
        在传统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阅读材料主要是课本及其相应配套的扩展读本和练习册。学生课本及扩展读本中的选文都是经过有关专家精选、相关部门评定、在社会上广受好评、并经受的起历史考验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在跨媒介阅读教学中,则还没有相应的电子教材和有关读本。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各种内容不免良莠不齐。

而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些信息经由现代媒介的传播,轻则使学生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严重的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恶劣影响。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跨媒介阅读在阅读内容上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和政策,全靠教师的主观上的把关和把握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实施过程中的偏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是被新技术所裹挟着前进,而非主动的运用各种新技术。如在教学过程中僵硬的使用ppt加入一些图片、插入一些视频,其实所运用的ppt完全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而成,所加入的图片毫无美感可言,完全不能做到情景交融,激发学生兴趣,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初衷相背离。
        跨媒介阅读与各种新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是服务于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手段。跨媒介阅读应该与课堂教学形成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是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环节,巧妙地融入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成为整堂课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技术所营造的各种丰富的情境,则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被分散,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
        而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对于跨媒介阅读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了跨媒介阅读形式化严重的局面。教师分享一篇文章,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查看,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阅读只是发生了文字载体的变化,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与跨媒介阅读的初衷想去甚远。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媒介阅读的突破之径
        1、整合跨媒介资源,开发跨媒介阅读教材
        各种跨媒介阅读资源纷繁复杂,如何在如此众多的跨媒介阅读资源中挖掘出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呢?
        首先,要保证跨媒介阅读资源内容上的正确性。前文中已经提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媒介阅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阅读内容的良莠不齐,各种阅读资源真假难辨。这就需要相关教材编写部门和有关专家以及一线教师群策群力,共同为跨媒介阅读教材把好质量关。保证阅读材料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跨媒介阅读材料整合的基础。
        其次,还要对追求跨媒介阅读教学资源的优中取优。所选素材都应该是文质兼美,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以通过这些优秀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审美的享受。
        2、促进传统阅读与跨媒介阅读的有机融合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阅读教学,新媒体阅读教学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须要注意,传统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也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加以坚守。”[3]跨媒介阅读的出现与普及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方式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消失和被替代,相反,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对于促进学生的沉浸式审美以及发展学生的线性思维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纸质文本的耐心阅读和深入品析,使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诗意和人性之美,体现了深度审美阅读模式。”[4]而跨媒体阅读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两者都不可偏废,不能顾此失彼,应该促进促进传统阅读与跨媒介阅读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戴晓娥.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2]欧阳芬,罗罡.跨媒体条件下阅读教学的转变与坚守[J].语文建设,2021(02).
[3]欧阳芬,罗罡.跨媒体条件下阅读教学的转变与坚守[J].语文建设,2021(02).
[4]李功连.数字文本时代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的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