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萍
林州教师进修学校 456550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阅读指导,可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多文本 阅读 教学 策略
多文本阅读是近年涌现的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多文本阅读符合新课程理念,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多文本阅读的教学设计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精心组合同类型文章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文本阅读的效果,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课文有机融合,切忌将不同类型的课文毫无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免混淆学生思维,而是要遵循特定规律有意识从组,以期获取最佳阅读效果,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主题和表达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触类旁通式阅读、分组阅读、循环阅读等等多样性阅读。
1.根据文章主题找到切入点进行组文。同样是表现父爱的文章,一位教师以《诫子书》的主题“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作为议题进行组文,选择《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为一组文章;另一位教师将《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写给女儿的信》三篇文章为一组,以“父爱”为切入点的“殷殷舐犊情,拳拳慈父心”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效果良好。
2.根据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组文。比如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对比阅读,引领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奔放和婉约深情。
3.根据文本表达的相同情感进行组文。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岳阳楼》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可以组合学习。
4.以其他多种方式进行组文。句式、修辞、写作方法等都可以作为组文的依据和切入点。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曹操的《观沧海》都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可以用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
二、实现二次文本阅读
在多文本阅读课上,课内的文章可以链接到学过的文章,也可以链接到课外文本。比如学生学习鲁迅的《故乡》时,以“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为抓手,明晰文中几组对比关系,感知“对比”这一手法的艺术效果。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文章,找到高尔基的《海燕》中,海鸭、企鹅、海鸥的胆怯、懦弱与海燕的高傲勇敢作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他们金钱重于亲情的内心活动;《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众人态度的对比,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炎凉,从而看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通过对比,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小片段,大家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作品为新的阅读材料的“二次多文本阅读”。
三、把阅读与写作结合
1.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依托多文本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仿写仿练。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学习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文后,教师找到了关于“春雨”“冬雪”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学习,总结提炼写作方法并进行写作练习。成果展示时,不少学生写出了有关“夏风”“夏雨”“秋风”“秋实”的片段。
《在烈日和暴雨下》关于“天气热”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拓展到其他文本中对天气热的描写,然后指导学生使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表现“冷”的语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在屋破漏雨、贫病交加的境地,仍然心忧天下寒士的高尚情怀。品读诗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夜的一段经历,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心中所想,既练习了写作,又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2.教师还在课堂上用多文本阅读的横向思维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比如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曹操和诸葛亮都是英雄豪杰,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哪一个人物?你更想活成哪一个人的样子?引导学生阅读关于两个人的史料和文字,从而让学生积累大量资料,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四、不断总结教学方法
教师通在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操作水平以外,也摸索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1.原点发散式:以课内某篇文本为原点,链接其他相关的课内外文本或片段,让学生明白教学重点。比如学习《岳阳楼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忧乐家国心”,教师先根据写作对象和情怀链接了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拓展了古代知识分子表现家国情怀的格言、名句,包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学生为之动容,深刻理解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接着,教师又顺势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当代少年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又回到课内文本,你如何回答范仲淹的千古一问“吾谁与归”?课堂结束之际,师生共同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又一次得到升华。
2.递进纵深式:抓住一个相同点,深入挖掘相关文本,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之间的联系。比如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纵深了解刘禹锡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研究刘禹锡的其他诗歌和文章,从而形成“刘禹锡群诗群文阅读”课。
3.对比求异式:抓住文本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有效比较,从而链接相关文本,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比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旅夜抒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具有相同的意象,但李白与杜甫表达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这不仅是一种美学方面的不同,也是两个人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由此,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李白、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
4.齐头并进式:选取共同点较多的作品,让学生一起阅读,拖带组合,形成重合效应,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比如,教师选一组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如朱德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等,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悟父母深情。
五、为学生创造阅读氛围
创造轻松氛围,引导学生讨论。多文本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一个质疑、讨论、接受的过程,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多文本阅读课,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从课内衍伸到课外,只是同一主题的深化,教师要筛选相关素材,推荐给学生,稍作点拨总结即可。一些教师教学之所以无法进行教学讨论,主要是教师没有提出让学生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多文本阅读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多发表个人看法,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文本阅读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地进行阅读变为喜欢阅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下去,让多文本阅读教学真正走进千万课堂,让多文本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积极、更有效的作用,让师生以书为伴,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参考文献
[1]苏学珍.精彩无限趣味无边要要要浅谈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6(4):61 - 62.
[2]张晓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窑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