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张文子
[导读] 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个基础环节,对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张文子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三洲小学   433300
        摘要: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个基础环节,对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情境教学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让学生就问题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进行论述,对实际实践中的一些对策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情境创设
前言
        就刚刚步入小学校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仍处于智力开发时期,学习能力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时,一时难以解决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严重者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对学生提升知识水平,加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着积极引导作用。
1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从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的角度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符合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理念的新式教学方式,对课堂教育具有以下意义[1]。对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小学生的专注力差,对数学这种相对抽象的知识内容容易走神,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调动积极性。对解决学习中遭遇的重难点知识起到帮助,通过情境设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直观表达的知识点进行拆解,从而达到对重难点知识产生理解的目的。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起到正面作用,创设问题环境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知识产生充分理解,让学生在无意识间养成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更深度地学习奠定基础。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
2.1 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里,打造一个轻松幽默的数学教学情境是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融入学生们喜欢的元素,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们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时选择一个卡通形象来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也可将学生们喜爱的事物与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结合。

比如说学生喜欢神话故事那么可以举例,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后,花果山留下了一个猴群,猴群里有45只老猴和25只小猴,那么这个猴群一共有多少只猴?用类似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结合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进行不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越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越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确立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例如在带领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借用班级人数询问学生“我们班级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全班一共多少人?”通过结合身边事例让学生产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思考的时对数数进行了强化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思考,逐渐掌握了结合生活实境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认识数字时,将数字写在黑板上,通过教师去带领学生寻找这些数字的规律。例如,将数字“1~100”每十个为一组写到黑板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对这十组数字进行观察,在提出问题“这十组数字间大家都发现了哪些规律?”通过这种显而易见、便于理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自主寻求问题答案的倾向。
2.3 突显问题情境中的主体
        学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自然也应是问题情境中的主体。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应注意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设计相应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学中的主体对象偏离了学生,就可能出现像学生感到问题过难,自信心备受打击,对后续的学习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如在对学生进行“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图片为中心讲述一个小故事,例如图上有一条井绳,小红剪去了井绳的九分之二,小黑剪去了九分之六,这时井绳还剩几分之几?教师将问题情境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设置与学习难度相符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去探求问题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的探讨过程里,有学生制作了一个9厘米长的纸条代做问题中的井绳,在剪去2厘米后又剪去了6厘米,由此得出了问题答案。教师应对此解题方法给予认可,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更能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正确认识。
总结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非常有效并被长期使用的教学模式,它充分融合了小学生年龄小和受教育程度低的特点,使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拆解成了浅显易懂的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法的教学效果同教师本人的感染力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群体,教师要能够做出变通,结合情况使用多种情境代入方案,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起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核心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吉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0):85-86.
[2]路风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