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清
山西省大同大学附属小学, 山西 大同 037006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学习阶段就是小学和初中,小初衔接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在初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小学和初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对初中的物理知识进行巩固与加强。本文对建立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基础条件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帮助物理教师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高段科学课程;初中物理课程;衔接
1 回顾科学,了解起点
由访谈可知,初中物理教师虽然表现出较强烈的衔接意愿,但由于缺少时间和精力,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很少考虑学生的己有水平。初中物理教师中多数是通过子女或亲戚朋友子女的学习状况来间接了解小学科学内容的,他们中只有少数会主动阅读小学科学相关的书籍或者走进小学科学课堂进行观察学习。所以,绝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对小学科学的教材和课标并不熟悉。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来设定教学的目标,依据物理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他们对学生进入初中物理课程前的学习准备状态缺少必要的思考。而“循序渐进”是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掌握系统性知识。
2 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割裂的弊端
2.1 小学阶段缺乏观察的培养,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兴趣较弱
科学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就在我们身边。“观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而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只是硬性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提醒学生,“观察”与“看”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是有目的的,没有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因此,学生无法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于是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2.2 小学阶段缺乏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初中阶段物理探究学习相对困难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就要从小培养。但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根本没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更加无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到了初二学习物理时,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而学生们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感觉物理太难。
3 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3.1 改进教学,做好衔接
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日常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让物理教学回归于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系列物理现象,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既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初小教学衔接是一个需要双方学校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需要同一教学区域内,小学与初中双方的共同努力。
3.2 指导学法,培养习惯
小学高段科学之所以容易被学生当作副科,是因为其内容简单基础,学生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便能对付课堂提问及其他的考核。但是,初中物理却不再那么简单了。物理概念、公式、定理等需要学生记忆、理解、运用;物理实验需要学生更仔细地观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这与小学时只需要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基本轮廓是有很大区别的;物理课程的课时安排、作业量也明显比小学科学多得多。所以,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如果继续沿用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完全行不通的。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快速进入物理学习状态。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感。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物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都是直接带领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背诵,而忽略了实验教学,这样的物理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而言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很难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无法保证学生参与物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知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的落实,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能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活泼好动、探究欲望强的特点,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物理课堂知识的探究中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3.3 明确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是否能产生上述表现至关重要,这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体现。因此,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完整的评价,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这样才能获得对一节课科学的、完整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一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教学内容
即教与学的具体内容及其目标要求,尤其应注意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形式或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教学素质
即教师的教学基础素质和教学基本功,还要看授课教师在熟悉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创造学原理与创造方法等方面的功底。
(3)教学方法与手段
即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与辅助教学的各种手段。不仅要看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运用了这些方法与手段,还要看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
(4)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即学生在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应特别注重学生在创造活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尤其是在思想、精神及意识领域的表现情况。并提出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物理课衔接教学的策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避免小学科学课教学因难度把握不当而致使学生厌学,避免初中物理教学只是简单重复小学科学课内容,既节省了课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衔接是需要双方学校共同努力的。目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没能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许多人不清楚小学科学课的开设现状以及学生对科学课的态度、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等。仅从初中物理方面探讨衔接策略还远远不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呈现出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真实面貌及小学生的学习状态,进一步完善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充分研究小学阶段的教学,所提出的解决策略才有参考价值。此外,中小学教师之间应该各自主动向对方靠拢,缩短脱节的间隙。中小学要多搞一点教学上的交流活动,比如相互听课、座谈对话、研讨问题等。有了相互了解,衔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4 结论
总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我们可以积极尝试“同课异构、同文共展、同材共研”的研究形式,“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物理课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品质方面由“突变”直通“渐变”,实现初小衔接的软对接。
参考文献:
[1]蒋守霞.基于初中物理教学角度下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陈刚.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比较研究[[J].物理教师,2015,36(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