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衡
湛江一中
[摘要]:学生对“比较句子表达效果”新题型答题效果不理想。此题本质上考查的是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或半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比较。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句子信息的多寡,句子语序的调整以及句子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新题型;句子表达效果;词语的删减;语序的调整;形式的改变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语文试题的“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出现了一道新题型: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该题对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观察具体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①不管是当年高考的这道题还是后续类似的模拟试题,学生的作答情况都不理想,答案没有条理。本文的主要目的归纳总结出此类题的对比角度,以帮助学生答题时有抓手。
一、题型的特点
这类题的原句和改句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选文段,多来自文学色彩较浓厚的散文。修改后的句子把文学味冲淡了,变成一种生活化或半文学化的语言。”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修辞分两大类: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注重表达事实,以让人“明白、了解”为目的;积极修辞,注重表达情感,以让人“感染、激动”为目的。消极修辞不是内容表达的消极,而是语言风格的消极,不张扬、不夸张,恰恰是为内容的积极让位,尽量把形式对内容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因此,句子表达效果题本质上是考查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或半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比较。
二、题型的解读
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句子词语的删减,原句词语删减之后,句子的形象性、修辞以及语言风格等也随之变化;其二,句子语序的调整,原句语序调整之后,句子的衔接、强调的重点等也随之变化;其三,句子形式的改变,原句形式改变之后,句式的特点、修饰语的地位等也随之变化。
(一)句子词语的删减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
示例一(2021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
……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从绘画的角度看,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田间的农民只想着快割快打麦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通过对比,原句和改句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原句的词语比改句的丰富,原句用“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打”等词进行了动作、心理的刻画,更强调出农民辛苦的劳动状态与焦急的心理活动,而改句把这些词都删掉了,只变成了简单的陈述。随着词语的删减,一些修辞手法也消失了,原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快割”“快打”的反复使用,突显了时间的紧迫,而改句没有了修辞。由于原句的用词丰富,且用了修辞手法,所以丰满的原句自然就比干瘪瘪的改句要有文采的多。根据以上分析,由于信息多寡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的题目主要参考角度为:用词、修辞与语言风格或语体风格。本题的答案可以组织如下。
1.原句用“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打”等词进行了动作、心理的刻画,更强调出农民辛苦的劳动状态与焦急的心理活动。(用词)
2.修辞手法不同。原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快割”“快打”的反复使用,突显了时间的紧迫。(修辞)
3.原句更有文采,语言风格与前后文更为协调一致。
(语言风格)
(二)句子语序的调整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
示例二(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
……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有人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忽然成了吊死鬼。”这样改写好吗?为什么?(4分)
通过对比,原句和改句的词语含量基本一样,它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语序的调整。原文中“忽然成了吊死鬼”放在前面,而改句将其移到后面;放在前面既能呼应上文“吓了一大跳”,使句子的衔接更恰当,而移到后面句子衔接起来不太自然。语序调整带来的直接不同是强调的重点不同,道理跟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一致的,如“此风快哉!”强调的是“此风”,而“快哉此风!”强调的是“快哉”。原句把结果放在前面,更强调古藤被砍后触目惊心的惨状;改句则是把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原因。根据以上分析,由于语序调整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的题目主要参考角度为:衔接、强调的重点。本题答案可以组织如下。
不好。
1.改写后与上文衔接不好:原文中“忽然成了吊死鬼”放在前面,呼应上文“吓了一大跳”;而改句的处理则在衔接上不佳;
2.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把结果放在前面,更强调古藤被砍后触目惊心的惨状;改句则是把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原因。原句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带来冲击,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三)句子形式的改变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
示例三(湖北黄冈六校2021届第一次联考):
……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通过对比,原句和改句的词语含量基本一致,它们的语序虽然也有改变,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句子形式的改变。原句以短句为主,而改句以长句为主,原句的短句比改句的长句更简洁明快,灵活自由,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且原句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动作姿态以及影子延伸得长长的形象特点。常见的句式转变有以下几种情况: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被动句与把字句,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设问句、疑问句与陈述句等等。根据以上分析,由于句式改变使句子表达效果产生差异的题目主要参考角度为:句式、修饰语。本题答案可以组织如下。
1.原文采用短句,比改句的长句更简洁明快,灵活自由,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2.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动作姿态以及影子延伸得长长的形象特点。
当然,句子表达效果改变除了上文所讲的三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除了上文所总结的用词、修辞、语言或语体风格、衔接、强调的重点、句式、修饰语等角度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以比对。做题时一定要先仔细比较原句和改句的差异,再确定答题的角度,最后简练而规范地组织答案。
三、题型的预测
八省适应性考试的试题中不在出现“比较句子表达效果”题型,往后各地模拟试题也很少出现完全一样的题型。虽然如此,也不完全意味着高考不会考,而且在八省适应性考试中第22题“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其实也是句子表达效果的变式,只不过更加侧重了对句子形式改变的考察,所以这类题还是要重视。更何况,语言表达也是学生写作的软肋之一。张玉金教授呼吁加强语文表达基本功的训练:“要教学生写出有文采的作文。所谓有文采,即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在文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段,并有较好的效果)、文句有表现力(表达效果好,富有感染力)。如果在表达方面不突出,是难以取得较高的分数的。”练好句子表达效果比较题对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①专家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情理之中、意料之“内”[N].人民日报,2020-07-07.
②曾育林.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对接高中语文新课标——2020年新高考Ⅰ卷“句子表达效果”题型备考及评价[J].中学语文,2020-12-01.
③张玉金.202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分析[J].语文月刊,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