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珍
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50300
摘要: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领域的重要思想之一。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画图教学,培养学生的画图学习、画图解题习惯,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下的必然要求。本文就画图在小 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画图;数学教学;实践探析。
引言:
“画图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借助绘制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线图、集合图等图像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从而快速找到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质量的数学学习策略,是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进一步提升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科目教学中加强对这一学习策略的传授与引导,尽可能让学生树立起画图解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寻找画图时机、体会画图价值、形成画图意识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在学习中通常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部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过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很难真正接受,甚至久而久之对数学科目产生厌学、畏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为学生传授画图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画图的价值,形成善于画图、乐于画图的意识与习惯。就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一)思维受阻时画图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画图是画图教学的主要实施方向之一。教师应当让学生形成“思维受阻就画图”的意识与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不断应用。
例如这道题:在一个长2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剩下的图形的周长。这道题若不借助画图手段来分析,整道题都会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在思考时往往思维受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直观地看出剩下的图形是一个小长方形,而小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轻松地算出题目的答案[1]。
(二)理解概念时画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从完整的表象升为抽象的概念,因此画图也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手段,是抽象概念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再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理解概念时画图,尽可能以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概念的表象,促进对概念的更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方格图,并设置方格图纵列与横 列的数字,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概念。在这样的自主绘图、自主探究中,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习兴趣也更加浓烈。
(三)解决问题时画图
不少数学题目的应用性、综合性较强,题目涉及的数量关系繁多,部分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在做题中常常出现审题不全、数量关系理不顺的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画图的意识与习惯,让学生变抽象的文字题目为生动的图形,更加直观、更加高效地完成对题目的理解与分析。
例如这道题:学校花了817.6元买了桌子和椅子,每张桌子78.5元,共买8张。每张桌子比每张椅子贵62.7元 ,求学校买了多少椅子。这道题中涉及的变量较为复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解题时画出一个思维导图,对变量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使用画图策略,学习画图方法,培养画图能力
画图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将数学问题中呈现的信息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在直观的图像中找寻解题思路与问题答案的策略。在小学数学科目的学习中,画图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学生平时十分熟悉的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统计图外,还可以包括学生自己依据自身习 惯与理解方式画出的实物图、示意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习惯与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画图方法,帮助自己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有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解题思路与题目答案。
例如这道题:一个屋子长8米,宽6米,高4米,对这个屋子的四面墙与屋顶进行粉刷,除20平方米的门窗面积以外,粉刷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此题涉及几何知识,且数量信息较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指导手段,引导学生针对题目画出图像[2]: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其次,教师启发学生依据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画出房子的立体图;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在图中标出题目所给的条件,并进一步思考;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 像展开分析与思考。确定应该先算哪些信息、再算哪些信息。在这道题中,显然学生在画完图后就会发现,应先算出房屋四面墙的面积,再加上屋顶的面积,再减去题目给出的门窗面积。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解题思路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解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解题时画出示意图的学习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复习。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这一方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自主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学学习框架,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十分有益。
另外,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在进行画图策略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模拟演示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使用画图策略,培养深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都需要学生在长久的应用中形成稳定的习惯、深化到思维中去。因此,对学生的画图策略教学也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教师应当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阶段,为学生渗透这一解决问题的 策略,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潜能,在画图学习中得到数学思维与多种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尽可能对学生的画图能力成长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进,让画图思维、画图能力真正深化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应用中去。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善于为学生创造画图的条件,及时对学生的画图实践展开引导,鼓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画图见解,并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对自己的画图思维、画图技巧进行优化,最大程度上发挥这一方法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解题质量。例如,小学数学科目中涉及到“一题多解”的题目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探究出对一道题目的不同的画图方法、不同的解决思路,再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中选取最适 合自己的方式展开解题,在这样的课堂交流中,充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效率与质量。
其次,在每节课的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画数学”的探究任务,用画图的方式预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充分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教师也应当及时对学生的画图作业展开评价,并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画图作品,在下节课中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学生在这样广泛的交流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完善自己的画图思维、画图能力。
最后,教师也可以不时开展一些如小组合作画图、画图比赛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画图意识与画图能力,得到数学素养的真正提升[3]。
结语
综上所述,画图策略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学习质量的手段。教师应当结合课内外的教学实践,尽可能地让画图策略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真正掌握画图策略的相关技能,树立起应用这一策略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在数学学习中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姿彤.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03):108.
[2]林宗云.“画图”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5(06):90.
[3]张艳敏.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1(03):88.
作者简介:林文珍,籍贯福建福清,本科,高级,小学数学教学。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画数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9-6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