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与产学研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 1李阳 1张丽 1李蕾2杨呈  3姜朔
[导读]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地域文化资源以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备受关注。
        1李阳  1张丽  1李蕾2杨呈  3姜朔
        1衡水技师学院  2泰华伟业3D打印及教育事业部 3衡水市图书馆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地域文化资源以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备受关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彰显了党中央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肯定了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预示着文化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作为大儒之乡、董子故里,衡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凭借自身独特的天然条件,形成“两区两带”的文化产业聚集区。以衡水湖、滏阳河、大运河水系为文化产业带,从衡水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资源、民俗人文精神等文化基因入手,展现并传播衡水视觉形象,既是我市发展的契机,也是必解的命题。而近年来,作为展现特色文化基因的城市名片,文创产品以其美观性、实用性、创新性遍地开花,使社会对其认同感不断增加,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合湖城的教育优势,旨在发展知识和创意密集型文创产业,衡水地区可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高校和职教优势,依托绿色制造技术,以产学研融合助推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提质升级,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校园文创产品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新样态。充分依托校园的文化创意资源,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让校园文创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家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相应设计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精神品格。笔者经过考察与调研,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具体研究工作:
一、深入挖掘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陈出新。通过校方与泰华伟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强化校企对接,对湖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改造(3D打印、激光雕刻技术),打造适应市场、古今交融的文化产品,初步形成一批基于湖城文化元素、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争创优秀品牌。
二、校企共促,跨界融合。推动文创产业内容形态延展边界、对外融合,促进视频、直播、影视、文学与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等不同内容形态IP联动,打造一批文创IP品牌,不断创造文化消费新热点、增长新动力。推进文创与旅游、农业、金融、体育、红色基因等多领域跨界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拓展传统产业市场空间。
三、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职业技术型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突出实践教学与特色教学,邀请文化企业高层次专业人员加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加工制造类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3D打印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授课和实训等全周期教学,推动职业教育从“课程制”向结合市场、注重产教融合的“课题制”教育转变,通过校企人才共育、教学共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比赛促提升,以活动促发展。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单位合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创意作品展示会、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催生更多优秀创意设计作品产出,为文创产业发展发掘潜能人才,注入新鲜活力。
        融合地域性特色文化,文旅产业相互融合之后,促生新的产业,是衡水地区转型发展的新途径之一。而地方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与职业院校能因势利导,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制订与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精准培养社会适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产学研是地方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在产学研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调动院校、企业、文化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当前,文创设计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与亟待突破的难点有:
一、运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实现校企研三方信息对等,提高协同创新匹配度。
        在文创设计产业中,校、企、研三方分别具有研发、生产和创新方面的优势,本可以强强联合,源源不断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但实际情况是校、企、研三方信息不对等,资源的互补性不高,在目标、理念上易产生分歧,导致不合适的协同方随机搭配,难以达到有效的协同创新。
        为打破产学研三方的信息壁垒,促进有效沟通协作的效能,建设文创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是很好的解决途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平台,从而使各方均可发布和获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革新信息和技术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院校师生更快的接收到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实时调整相关课程内容。文创产业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快速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实现文化创意研发的转化,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提升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匹配度。
二、改善文创产品同质化缺陷,凸显设计独特性,加大地方特色的挖掘深度。
        文创产品即一个创意通过赋予其价值使之产品化,涉及到学习与办公文具、文化旅游纪念品、家居日用品、科技日用造型设计、工艺品等诸多领域。如能抓住地域特色,利之所用,可成为城市的活名片。但就现况看来,许多文创产品“换汤不换药”,仅仅更换了产品上的贴画,毫无新意。再加上文创产品价格不低,难以激起消费者“买买买”的欲望。课题组在调研中,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发现同质化日渐严重的文创产品,不但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还可能破坏城市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因此,文创产品的开发应重在走特色化、地域化、符号化路线。大力挖掘湖城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真实地再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是提升文创产品品质的有效途径。衡水市在历史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的家乡,董子故里、大儒之乡、尊师重教、代代传承。在城市文化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可充分挖掘儒学大师董仲舒传承的文化思想,结合职业教育与绿色制造技术,高度凝炼衡水市文化传播的主题,着重对其展开一系列的传播活动。另一方面,融合衡水湖旅游文化资源、红色基因文化、衡水三绝特色等文化资源,对文创产品作出清晰灵动的设计,坚持量身定制、富于创意,使文创产品有品质、有内涵,才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三、践行“需求导向、多方协同、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园文创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成果只有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然而,由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成果应用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性指导等诸多问题,校园设计成果转化不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仍是掣肘校园文创产品落地的关键。
        为深入发展产学研教学模式,达到实际应用的成效,职业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理论讲授与混合式教学,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时俱进,摒弃课本中无用赘述的部分,加入顺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元素,例如用绿色制造3D打印、激光雕刻等技术代替传统加工制造业,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等,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学生要进入企业,教师也要进入企业,亲历教学效果,提升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职业院校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依托泰华伟业3D打印体验馆、我校数控技术系PLM实训体验中心、衡水市图书馆展厅为基础,建设一批文创成果转化基地或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学界成果与业界需求对接,加速优秀文创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张素薇,梁晓辉,陈香酥,赵艳,衡水学院,衡水区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探究,广东蚕业,2020.2(69-70)
[2]杨艳,基于校园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开发与产学研模式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20.S1(7-9)
[3]田祖国,强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湖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智库2020-10-24
2021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1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