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0012
前言
我们近几年的项目中,有大量的工作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展开的。在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审视这一领域,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认识也在逐渐的加深。本文将我们这些年的一些体会加以总结,并结合一些实例进行说明。一方面,作为工作思路的归纳,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同好之间的一些讨论,甚至争论。从而使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及建筑的认识得到深化。
一、在今天,应该怎么理解中国传统建筑
现在,人们经常习惯性地把中国传统风格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冠以“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名号。言外之意,这种建构方式和现代的生活、需要已经脱节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所谓的“现代建筑”。而现代建筑是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无论是建筑材料、构筑手段,还是设计形式、使用方法,都是西方工业革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经济、工业、及生活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文化随之逐渐主导了世界话语权。而中国建筑随着近代中国文化遇到的困境,发展也出现了断层。标志着汉文化圈建筑文化高峰的中国官式木构建筑的发展,以清式风格为终结,再无进一步的发展。而今天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候再次审视中国人自己的建构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了。而这种基于中国文化和传统而建造的建筑,我们认为应该叫做“中国传统建筑”,而不是“仿古建筑”。
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并不再是像古代工匠那样通过师傅口耳相传的口诀去研究。今天,我们不仅拥有历朝历代古人留下的建筑书籍,更是把这些往往不为大众所知的书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另外结合激光扫描等前沿科学技术,很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实物都被详细的以数码模型、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各朝代之间、不同地区建筑风格之间的差异对于今天的研究人员来说不再是难以捉摸的迷。建筑风格发展的源流逐渐清晰。而现在进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基于建筑史学、中国美学、传统伦理、规划策划、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公共安全等多方面学科发展研究成果,综合进行规划设计。狭义的传统建筑技术,在设计中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综合设计,目的是设计出既能满足当今生活需求又能重新表达中国传统审美和价值观的建筑形式。既然是研究传统建筑,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一下古人在设计建筑时注重什么,同时结合我们时代的特色,又能发展什么。
二、在中国古代,什么人来设计建筑
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筑师这一行业。建筑的建构是由木工、瓦工、漆工等不同行当的匠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建造方式分步进行的。所以在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古代,手工匠人地位并不高,建筑行业也不为社会所看重,认为建筑就是匠人们的雕虫小技。行内人不会将手艺外传,而行外人也无意去深究其中的奥秘。只在要建房子的时候,请工匠来施工就好。
相较于西洋建筑,中国建筑的单体风格变化其实并不大。中国建筑并不过分强调个体的设计个性,而是更加注重群体关系。一个殿采用几个开间、某种屋顶形式,并不单纯由个体建筑的好看与否来定夺,而是基于由主到从的关系来统筹安排。一组建筑群中,根据核心建筑的规制安排出来其他配属建筑的相应形式。这种个体服从全局的设计方法直接体现了中国儒家的价值观,也使中国建筑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物的建造均由工匠为之,而规划策划,无论造城,还是修建园林,则多由文人、士大夫构思主持。例如隋唐长安城的最初营建,由隋文帝杨坚主其谋,左仆射高颎领其事,具有“巧思”的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具体规划布局设计。这是典型的由士大夫阶层主导的城市规划。而造园,则是体现出中国文人的文化气质。陶渊明、王维、白居易、李渔等文人墨客,都对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在研究中国建筑时,除了要研究单体建筑的建构手法,更重要的是领会理解建筑群的规划思想,和从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
三、中国传统建筑追求什么
我无意之间,看到几年前有人说中国的造园艺术是畸形的美,仿佛古代妇女裹小脚。把名山大川以人为的手法微缩到院落之中。其实这是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不理解所造成的。也反映出用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艺术的误区。
西方艺术以写实为基础,直至19世纪,概念艺术随着工业革命的迸发而萌芽。在此之后,写实主义主导的西方审美体系才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而中国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写实为诉求的。无论花鸟鱼虫还是名山大川,无不取意于自然,但要表达的内容并非自然界的客观形态,而是反映作者自身的意趣,这也就是所谓的“画意”。诗情与画意是同一种情怀的两种表达方式。无论是中国画、中国园林还是中国建筑,表达“画意”才是根本的境界。如果忽略了其中的意趣,只看到对真实自然景物的模仿,那就本末倒置了。
而中国的城市设计,也与历史上欧洲城邦国的形态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欧洲大陆,古希腊、古罗马都有着以神庙、市政厅、教堂等公共建筑为城市中心的传统。这些重要的建筑往往占据地形制高点或河边港口的位置,成为全城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虽然也具有某个地区某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但每座建筑的设计都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城市街道以这些建筑前的广场为中心,结合自然地形辐射性的向四面八方展开。而中国造城,以《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为依据。《周礼》乃是中国文化中确立礼制根本的重要文献。书中对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从礼制和秩序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周礼》对于造城的规定,是在空间上对于封建皇权的确认和强调。通过中国各地造城的实际案例来看,尽管不少城池的实际修建受到众多自然条件的约束,但或多或少都体现着《周礼》的影子。
即使到了云南、海南、甘肃、新疆等边远地区,这种影响仍然清晰可辨。
只有认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追求的核心思想,才能真正领略他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四、如何理解中国建筑
1、不仅关注个体建筑,更要从全局出发去理解
中国建筑的个体不乏具有独创精神的精品。例如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中的春秋楼、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京故宫角楼等,都是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的经典案例。他们在经典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不拘泥于正统形式的建筑形象,留下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佳话。但这种创新是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个别案例,不能因为几座建筑的创新,而忽视了全局规划这一核心理念。无论是造城、造园或是修建院落,每座建筑都需要在整体规划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和谐的存在。
2、理解礼制、秩序在建筑群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礼制,是儒家文化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主从尊卑的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寺院为例,全寺院最高等级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多采用七至九开间单檐庑殿顶形式。以大雄宝殿为基准,天王殿采用等级低一些的五开间单檐或重檐歇山顶。而山门则采用三至五开间单檐歇山或硬山顶的形式,等级又低一些。如果需要突出山门的重要性,那么可能会在山门拱圈上雕刻砖雕或在门前设置牌楼、影壁等构筑物,但建筑形式无论如何不会超出既定的规制,喧宾夺主。在山西运城的一个项目中,我们就看到过一个新修不久的祠堂竟然采用了庑殿顶作为山门的屋顶,尽管建筑本身设计的还算精致,但规制上明显出现了不尊重文化传统的问题。我们在修改方案中将庑殿顶改为歇山顶,同时,整组建筑群也按照享殿为主、拜殿次之、各配殿依次定制的原则重新进行了布局,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设计方案也一次通过。这不能不说是礼制在艺术美学上的集中体现。
3、理解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历来以含蓄为特色。无限的意境尽在不言之中。这一点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更加升华,同时也使禅宗流派与中国文化更深入的契合。而对于“意境”的认识,又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区别所在。西方的绘画与雕塑,注重写实。形神兼备是西方艺术追求的目标。而中国艺术,形、神、意三要素并重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的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一花一木,一门一窗都可传达一种画意。结合楹联题字,更是意味悠长。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意境的创造没有章法可循。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往往会抓住以下几个要点,把形、神、意融汇到建筑艺术中去。
(1)集各朝代建筑精华之大成,形成新的不拘泥于朝代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除有特定朝代要求,我们的设计尽量避免采用某一特定朝代的建筑风格与形式,而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例如在榆树庄公园的建筑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唐风建筑出檐宽广,曲线挺拔优美的特点,又以清式结构构造中的合理方式进行大木架的改良,使整座建筑的安全稳定性得到提升。相应的,斗拱、斜脊等构建的构造方式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其大的轮廓上具有唐风建筑的端庄大气,又有清式建筑的精致细节。这种处理,使得建筑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融汇历朝历代之建筑成就,打造只属于现代的中国传统建筑。这种方式,使得建筑不仅具备了中国建筑之形,更具备了中国建筑之神。
(2)建筑布局注重“看”与“被看”的关系。
由于存在于建筑群中这一特点,中国建筑有其特殊的“不可画性”。建筑存在于观者的四面八方。建筑的体验也步移景异,随着观者的位置不同,不断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比如网师园的中心湖面,西侧的“月到风来”亭是观赏整座建筑群最好的位置。而同时,“月到风来”亭也是整个园林区域的视觉中心。每个建筑物都处在看与被看的游戏中。
这种建筑空间上的关系在二维的画面上反映出来尤为有趣。明代书画大家唐寅所做《事茗图卷》。画的前景以深色皴擦出山石的剪影,画的观者被置身于假山之中,透过山石的缝隙窥探画中草庐内的主人公。不难想象,画中的人物也一定会透过山石,看到画前的观众。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把观者拉入了画面之中,成为了画的一部分。
我们在设计中,特别注重观景与成景的关系。例如在榆树庄公园曲水园中,听风轩与主殿遥相呼应,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3)空间层次的表达
中国画在画面构图中非常注重“留白”,这是表达“意境”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这种方式与西方绘画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传统,很少利用留白这一手段传达作者的主题思想。而中国画中,这种手法的实例则比比皆是。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作品,画面中往往寥寥数笔,惜墨如金,而大面积的留白给了人对广阔山河的无限想象,也领略到作者对于“雅”与“俗”的诠释,进而体悟到作者对于世俗的抗争。这种画面的构思,也体现出道家和佛家对于“虚”和“空”的认识。
中国绘画中“留白”的手法运用到建筑中,就形成了以院落为基础的空间层次。所谓“庭院深深”,层层递进的院落,前后衬托的建筑,园林中垛山理水的造景,无不是对于空间层次的塑造。而只有形成了空间层次,才能表达出留白蕴含的意境。如果仅从西方美学的角度看,这一切的努力仅仅是为了取得丰富的空间层次,那怕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