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兴安盟 137704
摘要:水稻种植机械化将会成为今后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研究中,需要加强对机械化技术的重视,加大资金和科技力量的投入。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与传统农作工艺相结合,不断的对农机设备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水稻产业以及整个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农艺结合
1 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
1.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水稻种植的方式以手工插秧为主,其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2。手工插秧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插秧成本大、耗费体力大、耗时量多。因此对于经济发达区域,劳动人员不足且成本较高,很有可能导致错过最佳插秧季节,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劳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稻作生产的劳力越发趋近老龄化,很多区域已经出现农业劳动力明显不足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水稻生产向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以达到省时、省力、高效、高产的目的。近几年,我国农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减少了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了单季稻面积,以及水稻生产向大规模、集成化方向发展,化学除草方式趋于多样化、成熟化。优良水稻品种的选育,比如高产、抗倒伏、矮壮的品种均成功培育出来,这都为机械直播、插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提高稻作效益
我国水稻种植的方式以手工插秧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低,耗时、耗力、成本大,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低,导致农民的种稻积极性普遍很低。但机械种植水稻可使劳动用工量减少40%,极大带动经济效益。实践证明,采用机械栽插进行水稻种植,1h比手工插秧可降低450元/m2左右;机械直播也省去了育秧和移栽过程,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因此,机械种植水稻将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3 提升稻作技术水平
发展机械化种植水稻有助于推动我国水稻生产技术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方式以手工种植为主,耗时、耗力、成本高且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水稻稻作过程中,虽然基本实现耕田和收获的机械化,但种植机械化尚未普及,因此水稻能否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是水稻能否快速生产、我国水稻能否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
2 水稻种植机械化和农艺技术结合的路径
2.1 工厂化育秧和农艺的结合
水稻的工厂化育秧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为水稻育苗的机械化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还有助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各主体的发展,保证插秧机使用过程精准插秧,降低由于插秧密度过大发生的病虫害问题。工厂化育秧主要是在暗室内对水稻种子集中催芽,出芽率高于90%,对春季“倒春寒”气候应对效果较好,确保出芽率,为水稻播种抢农时。
育秧利用专用基质泥,育出秧苗抗逆性强,并且秧块质量在3 kg以内,有助于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基质pH处于4.5~6.0之间,含水率不高于10%,空隙率约60%~65%,对秧苗生长十分有利,并且秧苗根系发达,在机械化插秧过程中不会对秧苗造成损伤,插秧之后可快速返青和分蘖。利用无纺布对于育秧环节进行集中管理,将催芽完成的秧苗按照需求向大田中进行移栽,使用无纺布覆盖,灌溉洁净水保湿,选择靠近插秧田的地块作为育秧田,能够控制搬运期间对于秧块而造成的损伤。工厂化育秧无纺布技术的应用与农艺技术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水稻催芽过程中,利用催芽室进行叠盘破胸以及催芽,需要将催芽时间控制在48h内,催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高温破胸,此阶段运用农艺技术能够加速种子破胸率,并且破胸整齐。由于此阶段种子表现出的呼吸作用相对较弱,自身发热量少,为提高其破胸速度,需控制环境温度在30~32℃之间,最高不可高于33℃。第二,适温催芽,当水稻种子完全破胸露白以后,此时种子的呼吸作用会不断增强,处于氧化酶作用之下,种子内脂肪、淀粉以及有机物等可快速转化,为根芽生长提供养分。
由于种子根部以及不完全叶的生长速度加快,增加了芽内干物质的积累量,此时需要控制好温度,对于根系生长速度加以控制,使芽快速生长,保持环境温度在25~28℃之间。
2.2 机械化插秧和农艺的结合
2.2.1 应用优势。使用机械化插秧种植技术,具有如下几方面优势:第一,不但省时,而且省力,可减轻农民田间劳作强度;第二,水稻插秧密度合理,贺州市在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插秧行间距控制在30cm×14cm,每亩稻田保苗量在1.5万株左右;第三,使用宽窄行插植方式,拥有良好的通风以及透气性能,有助于病虫害问题的控制;第四,由于每亩插秧数量增加,因此,产量能够提高15%左右;第五,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统一化育种和插秧模式,对于田间的病虫害管理十分有利,可完成水稻的规模化生产。
2.2.2 应用流程。利用机械化插秧,和农艺技术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整地环节,保证田间地块平整,水层适中,旋耕之后施入有机肥料以及无机肥料适量,使水层保持稳定3天,防治病虫以及草害。插秧之前3天,将水放干,刮平田面,控制营养土内含水量,到插秧前一天保持水层2cm,为插秧机顺利行走提供良好保障,还可预防秧苗出现倒伏问题,使插秧质量以及效率更高。插秧之前,保证秧块的床土含水量在40%,将秧苗起盘,之后卷起,置于运输车内,堆放层数在3层以内,保证秧苗随起随插,防止受到烈日照射,对秧苗造成损伤,结合插秧机型号将样板切成不同规格,通常可切成长度58cm,宽度28cm为宜。
第二,插秧作业,插秧之前调试插秧机,保证各部件能够灵活运转,并且没有卡顿现象,使用润滑油转动进行润滑。装苗之前,先将空箱向导轨一端移动,之后将秧苗装入其中,以免插秧过程出现“漏秧”问题。与此同时,按照具体需求,对每穴苗株的数量以及株距等进行设定,装苗过程保证秧箱和秧块贴合紧密,并且不发生“拱起”现象,保证接头位置对齐,没有间隙。为保证秧块能够顺利下滑,还可以适当的洒水对秧箱进行湿润。合理规划插栽过程行走路线。插秧机行走过程应保证路线为直线,并且接行的宽窄度应该一致。机械化插秧过程为保证质量,应该控制漏插率低于5%,伤秧率低于4%,翻倒率低于3%,插秧深度处于1.0~3.0cm之间。
3 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运用发展方向
3.1 水稻耕作机械化
虽然现在耕作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运用现有的先进机械不断的完善从耕地到播种到施肥的联合作业的复式机械,可以将水稻耕作的技术极大的提高。目前,秸秆还田还属于起步阶段,接下来需要不断的对水稻秸秆还田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克,从而不断的拓宽市场空间,促进水稻秸秆还田的发展。
3.2 水稻育秧机械化
在今后的水稻育秧过程中,要实现机械化,主要需要利用工厂化育秧技术,也就是在人工控制育秧环境的条件下,根据相关规范保证育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以及商品化。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的育秧方式的改造和提升,更加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水稻工厂化育秧发展中,不论移植机械化是否配套,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稻作为中国的主要经济粮食作物,大力推广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对于其推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应结合实际的种植环境状况,改变农民过去传统的水稻种植思想,加强管理,因地制宜,积极探究完善,创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明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分析与种植机械发展趋势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3.
[2]张洪程,龚金龙.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