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怎样提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任泳梅
[导读] 小学生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习惯、思维习惯、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等优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形成。
        任泳梅
        阳江市江城第十一小学   广东省 阳江市   529500
        摘要:小学生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习惯、思维习惯、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等优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形成。为此,在具体教学之际,教师应加强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育学生道德情操,促使其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鉴于此,本文就围绕养成教育,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简要分析提高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实效性
        引言:小学教育目标不只在于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学习技能,更在于育人,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素养,令其形成优良的行为意识。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因社会经验较少,具有超强的可塑性。此时,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便能帮助学生纠正不规范行为,真正实现养成教育目标。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涵
        一般来讲,行为习惯是习惯与行为的统称。行为即举止行动,是一种受人主观意识支配的具体作为,习惯具有稳定性、外显性、自动性倾向。行为习惯不只是行为自动化、动作自动化,同时也融合了情感内容、思维内容,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狭义上理解,主要就是针对小学生行为进行指导与训练,是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需要经过长期疏导与培养。从广义上来看,主要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及社会活动能力的教育。养成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内涵相对广泛,包含学习思维习惯、生活卫生习惯、人为处事习惯及语言表达习惯等多种内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在于全面缔造学生人格,增强学生道德规范意识。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不具有稳定的行为习惯,很喜欢模仿他人,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这时期的孩子,就宛若是一张白纸,只要精心勾勒,便会绘出蓝图。[1]这就意味着,需要相关教育者通过严谨的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1.人格缺陷
        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日益攀升,加上留守儿童比例增大,导致“问题儿”越来越多。经调查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体现在焦虑脆弱、依赖性强、言行不一,缺少自理能力,性格孤僻、自私偏执等。同时,在与同伴交流之际,他们不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缺少合作意识,有时常不能控制自我情绪及行为,最终导致人格分裂,甚至出现畸形心理状态。
2.学习懈怠
        因部分小学生家长文化水准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相对简单且粗暴,很容易就会导致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待学习越来越懈怠。此外,大多小学生都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存在悲观学习情绪。在学习时,又不具有刻苦精神,也不乐于主动探索难题。上课时,常常走神,两眼发呆,又不主动思考,甚至还会逐渐打瞌睡以及扰乱课堂秩序等行为。在课后,也不主动做功课,经常抄写同学的作业,学习成绩日渐下滑。
3.生活自理能力差
        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溺爱下成长。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几乎为孩子包办了所有事务,致使小学生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当他们走进陌生环境时,更希望能拥有独处的时机,不愿意已与其他小伙伴交往与合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小学生不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衣冠不整,头发蓬乱,甚至还不刷牙、洗脸。[2]每到节假日时期,异常迷恋网络游戏、电视电影等娱乐内容,不仅严重影响学习,还导致其自身习惯越来越不健康。
4.处事行为不文明
        由于小学生年纪不大,很多人都缺少理智意识,很难抵御外界诱惑,常常又沉迷于游戏与网络。

在与他人交往之际,不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不具有尊老爱幼的态度,甚至在日常学习之际还会经常破坏桌椅,恶意在公共设施上涂鸦。受各种不良思潮熏染,导致部分小学生脏话连篇,在公共场合随意大吼大叫,整体处事习惯极其不文明。
三、提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激情明理,强化行为规范
        何为“激情”,实则就是创造与教学内容更贴合的现实情境,进而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有效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时刻结合情感教育,在必要之际可以通过播放电影电视等教育短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这些教学形式要比空洞的说教式教学更具有实效性。而“明理”,实则就是要时刻向学生渗透养成优良行为习惯的道理及必要性。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理解能力。为此,就需要教师有效整合《小学生守则》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通过课余时间进行全面宣讲,促使学生养成优良行为习惯的意识,令其在课堂学习及日常生活时,都能将行为规范内化成个人品格,从而成长为“守文明”的新时代好少年。[3]
2.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行为习惯,主要就是在不断模仿中得以形成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在循序渐进中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在小学生眼中、心中,认为教师就是道德的具体化身,教师的行为习惯是自己的德道德标杆。为此,所有教师都应意识到自己若想承担起育人的重任,首先自己成为值得别人推崇的模范,这样才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作用。所以,相关教师应坚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楷模的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如何做,教师都要先学生一步做到。如告知学生要勤俭节约的同时,自己就不能随意扔掉粉笔头,告知学生讲究卫生时,自己看到地上有纸屑,就需要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便能幻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3.点滴入手,从小事中抓起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于小学生而言,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际,切勿太过贪婪,而是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着手。在日常教学之际,教师应为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指明方向,并内化成每一件小事。例如,要告诉学生尊重师长、敬爱父母、感恩同学,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做一个懂礼貌、讲卫生、遵守文明的好孩子。将养成教育放在小事上,通过各种“导练”结合的方式,便可有效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
4.持之以恒,坚持紧抓不懈
        小学生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都偏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又缺少自制能力。所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成就良好习惯,这就需要相关教师保持耐心与毅力,在教学之际时刻渗透优良行为习惯的内容,切记不要有任何放松与懈怠。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优良习惯出现“回潮”现象,更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在于明确目标具体要求、反复练习、定期检查。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切记不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停留在计划与制度上,而是要主抓细致的工作环节,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充实道德教育内容,进而在日积月累中助力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结束语:综上所述,养成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一生学习与成长而言,均是受益无穷的。在优良习惯滋养下,可变脆弱心灵为刚强心灵,变颓废为振奋,变失落为激情四射,最终指引着学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奔向成功。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知、情、意、行互相转化的过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日益深化,成为推动其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广大教育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构建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小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海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0(06):97.
[2]张花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J].教书育人,2020(11):21.
[3]李元梅.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家长,2020(08):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