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方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韩妹
[导读] 当前社会相比较于过去的单一人才需求,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抗压能力等品质。
        韩妹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94
        摘要:当前社会相比较于过去的单一人才需求,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抗压能力等品质。而音乐教育恰恰是属于美学的一种,初中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更高价值的审美观。音乐,是初中学生为数不多的可以放松情绪,培养其他能力的课堂之一,其教学意义不可言喻,如何在音乐课堂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渗透德育教育,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我国的传统品质就是德,君子无德何以立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一直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可以无才、无智,但不可以无德。初中生正是处于道德理论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音乐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音乐课堂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教育缺乏重视
        虽然在很久以前音乐教育就开始走进初中课堂,但是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音乐只是休闲娱乐的物品,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连“雪中送炭”都做不到,更何况,在过去大多数的家庭送孩子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音乐在家长的眼中不过是玩物丧志的东西。虽然时代在改变,家长和学校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变,新课改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现在国内教育还是偏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很多教师对于音乐课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才是第一位的,如果还有额外的精力,那么学习音乐,放松放松还可以,如果专业知识时间都不够用,老师之间很可能会相互之间进行协商,把音乐课让给数学老师、物理老师等,尤其是在期末考试阶段,甚至能达到每周的音乐课直接由其他老师商量上课。另外,在音乐课堂上,大多数音乐老师还在采用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性不够,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共同张开嘴进行歌唱,单一的老师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就导致产生了许多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音乐课唱歌的现象,更不用说起到培养审美能力的作用。
2、学生缺乏音乐基础素养
        我国学生音乐专业教育开始时间短,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这也导致我国大多数初中生音乐基础素养不够,能够听一些流行音乐,根据个人心理感受欣赏一部分歌词,但是并不能理解作者所表达感情,对于一些更高级的小提琴曲、钢琴曲更是欣赏不了,音乐鉴赏能力低下,种种原因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初中音乐德育教育渗透很难。在实际教学学中,老师对于更高深的小提琴、钢琴等不好教授,实践器材过贵,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教授完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样学生更多的只是接触理论知识教育,纯粹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学生也认为学起来用处不大,不认真学习,导致学生在后期理论知识缺乏,直接影响到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部分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会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想让学生通过游戏记住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效果确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会偏离教学主题,更多的是沉浸在做游戏的欢乐之中,而忘记了做游戏的目的所在。
二、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方式
1、寻找切入点
        要想把控好一节课的进程,老师需要熟读课本,对课本大概内容做到了熟于心,备课时能够提前预想到对应的课堂效果,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做好规划。

只有对课本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找出下节课教课内容和德育之间的联系,找到切入点,确保能够合理引出德育教育,保证德育教育应有的深透效果,确保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就需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只有看的足够多,笔记做得够多,才能够在用得着的时候随时从大脑中调用出来,以防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运用已有的资源,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结合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相关联的德育,设置特定的德育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取不一样的情感,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感受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课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时,老师可以提前用多媒体剪辑一部分春天小草萌发绿芽,鲜花盛开,鸟儿啼鸣,小河边,柳枝随风飘荡,鸭子游泳的画面,一个简短的视频,播放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也可以适当的加上老师的文字描述,娓娓道来春天不一样的景象,也可以讲述创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生机,感受春天的美好。
2、改善教学方法
        初中生刚刚经历过小学松散的的教育,对于严厉的管教还不是很适应,性格比较活泼好动,更喜欢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老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方式加以创新,既保留学生原本应该学习的内容,又在形式上加以改变,吸引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
        例如,文学功底比较好的老师可以自行把教材中的歌曲根据创作背景、歌词、曲调等因素进行改编成简短的舞台剧,类似于《罗密欧与朱丽叶》那种形式,舞台剧与歌曲意境完全契合,提供简易的舞台,进行简单的排练,在课堂实践课上,老师充当主持人或评委,其他同学充当观众,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舞台表现自己。另外,老师也可以把相关的乐理知识进行重新排版,以顺口溜或谐音字的形式重新展现出来,这样更方便记忆。另外,老师也可以以谜语、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这些知识点。如果老师的剪辑水平足够,也可以把这些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改编,配音到一段有趣的动漫中,在娱乐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放松大脑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毕竟人的大脑总是对特殊情况下的记忆印象更加深刻,更不容易忘记。
3、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并且政治教育最基础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国。一个学生,无论专业能力有多强,如果不热爱国家,甚至心理有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做有害国家的事情,那么他还不如一无所知,由此可见,爱国品质有多么重要。再结合现在的初中音乐教学课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是以爱国教育为主题,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适当的把爱国教育和音乐课堂进行结合,使同学在上音乐课的同时同步接受爱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对音乐类型的偏好性,可以每一节课选取一到两首学生比较喜欢的、大众化的歌曲进行播放,吸引同学的兴趣,渲染气氛,进而提高全班同学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爱国情义。
        例如,在学习《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典型的爱国歌曲时,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配以当时的战争背景、抗战胜利、建国之初的喜悦等视频,表现出视频中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借此激发观看群众的爱国之心,以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什么是爱国情怀,每一首歌曲背后的含义。然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触之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就更加容易使同学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初中音乐课和其它课堂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老师应该更加全面的了解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利用讲故事、话剧、顺口溜等形式巧妙的把德育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在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自身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斌.关于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J].才智,2017(25):139.
[2]庄筱嫣.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案尝试 [J].北方音乐,2014(10):154.
[3]席恩慧.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解析[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