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强硬论”的看法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周珠
[导读] 近年来中国保持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开始以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中国崛起反映了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正在发生改变。
        周珠
        云南省普洱市民族中学
        [摘要] 近年来中国保持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开始以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中国崛起反映了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正在发生改变。伴随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各种版本的“中国论”纷纷出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外部阻力。此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偏见以及西方社会的国际话语权优势也是“中国论”存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外交;中国强硬论;和平崛起;坚持原则
        今天,已经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国,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结合在一起,中国外交的各种决策﹑举措和表态也无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本质上是从共赢思路出发去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对国际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确立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的同时,我国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因为,随着中国在全球问题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来重要,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我们要敢于参与,善于合作,不断积累外交处理复杂地区和国际问题的经验,不断增强中国外交的能力,这是全球化时代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必要选择,也是中国在世界上做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
        一﹑国力提升后,中国外交政策变强硬了吗?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不断上升,美国国会将矛头指向中国,称被“严重低估”的人民币是美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一蹶不振的真正元凶,是人民币洗劫了美国人的工作,砸碎了他们的饭碗,千方百计的压人民币升值。针对越来越来多的国家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予以抨击。他在中国东部城市南京召开的一场中欧峰会闭幕式上表示:“现在一些国家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实行名目繁多贸易保护主义。这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是限制中国的发展。”这表明中国直率的顶回了外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温总理这一直率的表达被西方媒体突出报道。《华盛顿邮报》将温总理的话称为“非同寻常的强硬回应”,德国《中德日报》称“欧洲撞在了中国墙。”顿时在各式各样的“中国论”中又浮现出了一个“中国强硬论”,并且愈演愈烈。
        二﹑“中国强硬论”别有用心
         近来针对中国,有不少主动寻衅挑事,中日撞船事件也好,南海主权纷争也罢,一些国家明枪暗箭不断,以试探中国对各种问题的反应态度。对此,中国的回应有理有利有节,无论是维护国家间关系稳定,还是应对内部民意,都是可圈可点 ,不是大国风范。审视一些人炒作的所谓“强硬”我们不难发现,其所涉及的都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领土纠纷一直是影响中国的首要因素,中国政府一贯申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日本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中国渔船进行冲撞并逮捕了渔船船长,这就是对中国领土领海主权的侵犯,中国强硬以对是理所当然。日本与俄罗斯也存在北方四岛领土之争,日本也时常拿与俄罗斯经济合作逼俄让步。在涉及国家利益上,日本能向他国强硬,难道他国就不能向日本强硬,天理何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在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增长慢﹑低失业率,没有见到明显效果之后,就把责任推到了人民币身上,千方百计压人民币升值,难道他们就不想想事物的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不景气,高失业率是自己国内政策的失误,与中国何干?人民币升值就会影响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决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别人的好事,这样的亏本买卖是做不得的。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请美国和西欧想一想。美国一旦意识到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对美国国内的同类商品构成了竞争,就会莫须有的对中国的商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案,西欧国家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撤销对中国的武器禁运,他们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作一些不合理的举措,难道中国就不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作一些合理的举措吗?西方国家崇尚民主﹑自由﹑平等,一个人在他国触犯了该国的法律就要接受该国法律的惩罚,这已成为一个国际规则,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讲求司法独立的国家,英国和欧盟向中国为被中国处决的毒贩求情,并且在求情不成的情况下对中国横加指责,这无疑是亵渎了他们的民主﹑平等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疑是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无非是给中国的人权观抹黑。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友谊,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关系。中国的诚信﹑大度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好感和尊重,因此,中非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一直向平稳良好的势头发展。与之相反,西方国家由于“非洲前殖民宗主国”的身份一直在作祟,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向非洲推行具有隐蔽性的殖民政策,如何利诱非洲,但赢得的却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反感。因此,他们就对中非的友好产生嫉妒,时不时的挑拨中非关系,诬陷中国。
        “中国强硬论”一出台,就注定他只不过是一些国家在国际社会这个“大棋局”中胡搅蛮缠,企图改变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将其“自由民主的西方价值观”强加给各国,就要维持国际上各种力量的平衡不被打破。美国原以为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后会加速中国政权与社会制度的崩溃,但中国却逐渐走上了一条政局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道路。在美国看来,中国作为一支正在上升并且极具潜力的力量,势必会对改变国际格局中的力量对比,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宰地位,从而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形成冲击。因此,美国提出“中国强硬论”,妄图在行动和心理上对中国形成威慑,还想要鼓励更多的国家共同抑制中国的崛起。
        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在其《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称,中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共产主义”是贴在中国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此外,在某些美国人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是一个彻底的“政治集权”提倡人治的“非民主国家”,这与美国所普遍鼓吹的“民主和评论”是对立的。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美国部分反华势力想当然的把中国多年来的民主建设和成就无情的加以否定,只想将自己的那套价值观强加在中国的身上,妄图使中国向着美国设想的方向发展。事实上,“中国强硬论”就是美国企图抑制中国和平崛起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主宰地位的一张政治牌。
        随着美国的大力鼓吹,这种论调在一些地区大国和中国的周边国家蔓延。他们或者想通过遏制作为大国的中国来提升本国在地区的影响力,或者想借此转移公众的视线,缓和本国国内的危机,一致对外。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哪个国家把“中国强硬论”叫得最响的时候,也是这个国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的时候,如美国奥巴马政府正面临着中期选举和应对不断下降的支持率,日本的菅直人政府也正在经受着民众怀疑的考验。面对崛起的中国,邻国担心来自中国越来越强的竞争和影响,这使“中国强硬论”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如果中国试图在周边地区营造合作性的环境,首要的事情是与邻国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
        近些年来,中国的国力在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增加,外界看待中国的心态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的人,对此很不适应,其对华心态产生了很大落差甚至扭曲,“中国强硬论”就是这心理的典型表现。实际上,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思路从未改变,中国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也从未改变,只不过崛起中的中国说话更有分量了,更受世界重视了。因此,当中国一以贯之地明确宣告自身利益所在,清晰表达自己战略追求之时,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曲解或者污蔑,散播一些针对中国的奇谈怪论,也就不奇怪了。


        和平崛起绝不意味着“一团和气”,坚持原则才能保证生存,敢于斗争方能赢得尊重。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中国只有顺从才是理性的,只有妥协才是文明的。“中国强硬论”完全低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远大追求,中国并不羡慕列强不可一世,更不会走“国强毕霸”的老路。中国所要做的首先就是办好自己的事。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某些国家死活放不下那些逝去的强权美梦,仍然戴着早已过时的“有色眼镜”看待他人,更是喜欢针对中国来宣泄心中失落,用心虽然“良苦”,却终究无法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
        三﹑坚持原则并不意味着强硬
        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城乡差距还很大,中国的目标就是使国家繁荣兴旺起来。强硬的外交路线不符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历史上,中国曾经遭受过列强侵占的耻辱和痛苦,中国决不会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任何国家。世界上的国家,无论是强大还是弱小在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据理力争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中国很穷的时候,中国也是铮铮铁骨。抗美援朝一战,树立起的就是中华民族“不信邪﹑不怕鬼,敢于与任何强敌血战到底”的伟岸形象;珍宝岛之战告诉世界,即使是弹丸之地,中国也会拿出“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战略胆魄来捍卫。中国在国力衰弱时尚能如此,今天强大起来的中国更没有理由丧失掉这番“铮铮铁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但是负责任并不是像美国那样,一心想充当世界警察,到处去横插一脚。中国的负责任也不是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责任应与国力相适应。既不损害本国的利益又不损害国际社会的利益的责任才是中国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坚定的说坚持原则立场不是强硬。正如中国外长杨洁篪在谈论中美关系时所说的那样“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增进相互了解﹑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们希望外界能够了解中国的独特性和真实国情,我们更希望一些人能够抛弃他们的有色眼镜和思维定式,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我既喜欢油画,也喜欢中国的水墨画,但是如果有人用油画的标准来欣赏中国的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现在外界有些人对中国是有一些误解的,比如说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对外表现越来越来强硬。我想说的是,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占“理”。中国的外交是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为己任,这就是中国外交的“理”。我想这也是国际关系准则所坚持的“理”。如果把一个国家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的行为视为“强硬”,而把侵犯别国利益的事看成理所当然,那么公理何在?
        四﹑理性应对中国强硬论
        ⒈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中国不可改变的道路选择
        和平发展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并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这是促进和平发展的基本要义。二者间存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向世界明确昭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不称霸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表明自己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采用和平的方式来达到国家强盛的目标,同时也表明,中国最重视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力量,中国的崛起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力量的动力,而不会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的因素。
        ⒉理性应对“中国强硬论”,塑造富有亲和力﹑积极﹑自信的大国形象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公共外交,多方位打开对外交往渠道,全方位提升对外交往能力,改善国际生存和发展环境。公共外交的行为对象主要是他国的广大民众,可以通过大量的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塑造我国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向各国民众传播中国的和合文化﹑祥和精神﹑和谐理念﹑增强我国的亲和力。
        其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处理好新形势下“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国际格局转换的复杂形势下,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不张扬﹑不出头,逐步争取到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的与世界实现互动,需要向世界准确传达中国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因此再继续“韬光养晦”的同时,还要“有所作为”。
        再次,以开放﹑自信﹑不卑不亢的心态展现成长中的大国风范,理性应对“中国强硬论”。对于“中国强硬论”要以成熟﹑开放的心态灵活应对。应对“中国强硬论”关键,是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不让外界不负责任的舆论牵扯我们过多的精力。中国国内发展了﹑稳定了﹑和谐了,中华民族就有了空前的凝聚力和抗干扰能力,应对复杂的问题也就有了坚实的民族与社会基础。
        ⒊少批驳,多解释
        对“中国强硬论”不能一概“批”字当头,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动机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中国强硬论”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中国的确存在误解,二是有险恶的政治目的。对中国有误解的人是绝大多数,“中国强硬论”是一种带有煽动性论调和情绪的感觉,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忧虑或对抗心理,对这些人而言,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还原被“中国强硬论”者歪曲的事实上,耐心的解释要比僵硬的批驳更有效。对于有险恶政治用心的政客和媒体来说,散布“中国强硬论”是他们的政治需要,批驳揭露虽有必要,但效果却很有限。这些鹰派政客脑海中的“冷战思维”一般都根深蒂固,加上政治利益的驱动,几乎不可理喻。对待这些意识形态僵化的人,冷漠是最好的武器,让他们在自己编造的“中国强硬论”中继续杞人忧天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五﹑结束语
        思想舆论斗争是没有硝烟的长期复杂的斗争。“中国强硬论”当然不会因为我们的反对而偃旗息鼓,更不会因为受到反驳而销声匿迹。但是,不管“中国强硬论”被粉饰得多么有声有色,谬论终归是谬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美)度赞其.文化.权利与国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罗斯.芒罗,理查德.伯恩斯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王少普.伦当今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J】.亚太论坛,1993,(4).
        [4]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6]冯仲平.如何应对“中国威胁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7]﹙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