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层经常被破坏,导致建筑物基础含水率增加。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降水工程的质量与整个建筑的质量以及后期养护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在建筑工程中对降水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坑井点;降水工程;施工与管理
1 降水工程施工
在施工初期要保证基坑相对干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对这一时期的开挖情况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承载力等,并及时收集相关数据。
(2)以此时基坑的状态为指标,保证基坑长期处于干燥状态。
(3)结合施工期间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冻结、降雨等。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施工工作多在水位以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流砂处理加强基坑降水防治,确保施工科学、安全进行。
结合目前的施工情况,在高层建筑的地下施工过程中,由于失败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使每年因基坑失稳、出砂等事故造成的事故更多。此外,很多工程及时设置防水措施,但由于技术和人员原因在检测期间,勘察过程不详细,特别是靠近山区的工程,由于勘察不详细和地下水位不清楚,往往导致施工方案不全面,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安全事故。此外,施工人员在降水工程中应加强重点工程的勘察,这里除地下结构外,还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因此,应合理选择降水法,制定最佳降水方案。同时还应参考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合理制定降水方案,确保降水施工的安全可靠。
2 施工方法
2.1 集水明排
在使用“明沟+集水井”降水技术,两种方法收集好,打开排水主要应用,分别放置在基坑的最佳位置,然后深坑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排放到外部的基坑水泵,便于减少基坑中含水率,保证今后基坑施工的顺利开展。
为保证该降水的技术应用,必须合理安排集水井和排水沟。在布置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1)集水井与排水沟布置期间,应将其放在建筑基础边净距大于0.4m的地方。
(2)设立的排水沟边缘处及边坡脚位置应超过0.3m。
(3)间隔30~40m,在开挖基坑四角位置设立集水井。
(4)和挖土面相比,开挖排水沟底端应小于0.3m;和排水沟底层相比,集水井底端应小于0.5m。
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段后,应合理设置排水量。开挖基坑侧壁出现分层渗水时,应合理设置渡槽和排水沟,并结合不同标高。在基坑露天排水系统建立过程中,如果地表水严重冲刷基坑侧壁,应采用堵漏、导流、基坑外截水等方法,以保证降水的技术质量。
2.2 井点降水
2.2.1技术简介
井点降水技术主要是下水道的水通过合理设置井点管装置,可以防止水泄漏等问题,管道泄漏和流体从基坑沙子,,有利于缓解的横向荷载基坑开挖边坡稳定。结合实际施工条件,合理划分井点降水技术的井点类型和应用范围。由于不同井点降水技术差异较大,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2.2.2技术应用
(1)管井井点降水技术,具体分为吸水管、抽水机、滤水井管等部分。在明确管井埋设距离和深度期间,应全面考虑深度、渗透系数、降水面积等,通常管井最深埋设深度为10m,间距应控制为10~50m,开挖基坑边缘与管井间距应根据钻孔工艺差异性来确定。这一降水技术经济与使用性较强,设备结构相对简单,维护起来较为方便,多用在降水深度在3~5m基坑排水中。若基坑需要较深降水,此时应选用深井井点,即降水深度在15m以上的井坑中。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后,还应将管井井点降水技术种类与施工工艺相结合,合理开展泥浆池开挖、井点定位放线、护筒设置、钻机就位、滤料填充等操作。
(2)轻型井点降水技术,主要为在基坑四周沿着蓄水层埋设井点管,接着用抽水设备与井点管不断抽取地下水,保证这一位置地下水深入基坑底端。这一井点降水技术多用在渗透系数在0.1~50m/d土层内,施工全貌如图1所示。结合实际降水深度,可将其划分为单级井点与多级井点。
2.2.3主要设备
包含抽水设备、管路系统,对应的平面布置应充分展现以下3方面内容。
(1)单排布置,多用于基坑降水深度在5m,基坑宽度在6m以内,同时地下水上端一侧设置井点管,两端延伸应小于坑槽宽度。
(2)双排布置,多用于基坑宽度在6m以上的情况中;
(3)环形及U形,多用在大基坑面积当中,然后与施工机械进出相结合来确定。若使用U形排布法,针对不封闭位置中的井点管排布应放在地下水下游中。
.png)
图1 井点降水技术应用示意
1—井管;2—过滤管;3—总管;4—弯联管;5—水泵房;6—原有地下水位;7—抽水后地下水位
另外,很多轻型井点降水深度通常在6m内,然后结合有关计算规范和标准确定。如若一级井点与降水深度要求不符,此时应合理设置二级井点;滤管应设定在透水层内,再者,井点管理埋藏深度应比本地地面高0.20~0.30m。轻型井点管埋藏期间,应合理使用钻孔法。
结合安置顺序,实际控制操作顺序为:安装排放总管,接着埋设井点管,同时利用弯联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最终安装抽水设备,确保轻型井点埋设质量。轻型井点管道安装完后应立即进行抽水试验,若这一过程出现漏气与漏水问题,须及时进行处理。若发现滤管堵塞,导致“死井”问题出现,须将高压水管拔出,然后逐一进行冲洗。待抽水试验检测完后应利用粘土填塞,防止地表水下渗及漏气情况出现,确保其可进行连续抽水。
2.3 喷射井点降水技术
喷射井点降水技术主要是将某些喷射器放在井点管中,接着利用空气压缩机与高压水泵朝着喷射器中输入高压水与压缩空气,便于利用形成水汽射流将地下水排出,确保降水深度在8~20m。
2.4 电渗井点降水技术
电渗井点降水技术主要是将井点管当作负极,将钢筋当作正极,接着将直流电通入其中,便于推动基坑内土颗粒朝着正极方向不断移动,基坑内水朝着相反方向移动,最后从负极方向排出。使用该降水技术施工期间应联合其他技术一同使用。
3 井点施工管理
3.1 井点降水施工
(1)结合土壤结构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降水方法,具体来说,应先选择滤网,确保在抽水时能将井内的颗粒抽出。
(2)井点布置应沿排水沟合理布置,便于降水漏斗线沿坡向连续砂土坡,保证降水漏斗线平稳,促进滤管布置向水平方向前进,从而有效减少土层的不均匀沉降。
(3)在井点过滤器的安装过程中,应将其置于承压水中,以减少砂粒的承压水头,避免砂粒流动。另外,井点应防止与地下水储存管连接,避免砂石流动,必要时应在井点内设置挡水墙。
(4)在井点布置时,针对软弱土层结构的施工位置,结合施工情况,应采用无砂层粘土层代替原有井点。如果在该地区的降水工程施工中发现有明显的补给水,应立即设置保护区,如共同的防水帘。
3.2 降水工程注意事项
(1)基坑降水工程施工内容繁多,需施工人员全面进行勘察,再者,降水工程质量会对地基、基坑等工程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具体施工期间应确保施工人员技术专业素质较高且经验丰富,如此方能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施工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2)施工期间应结合施工情况合理处置,针对不同土体结构与施工土质情况应采用不同施工方法,力争在遇到施工问题期间,及时采取各项施工方案。此外,技术人员勘测地点期间,应全面分析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如夏季施工期间应充分结合暴雨等天气情况,以免对施工顺利开展带来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降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建筑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保证降水工程的全面发展,各部门应更加重视降水工程的施工,合理运用各种施工技术,为降水工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疾雕.浅析基坑井点降水工程施工流程工艺[J].福建建材,2010(1):72–73,108.
[2]杨晓敏.基坑工程施工中的井点降水设计[J].建筑技术,2013,44(6):52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