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没有《窃读记》你写的内容是老教材问题驱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何普英
[导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存在阅读目的不明确

        何普英
        湖北省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433100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存在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效果欠佳等问题。对此,将问题驱动式学习活动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极大增强阅读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 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教学 运用体会
引言
        在新时期,以教师讲课为主导的传统式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实施高价值师生互动、师本互动,帮助学生全面思考语文、探究语文知识,练就语文和谐素养。
一、巧妙布置导学案,指引学生了解课文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若想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需遵循“生本理念”,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切入点,站在学生视角设计导学案。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在过往学习中早已具备自学能力。基于此,语文教师就应牢牢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合理设计课前预习导学案,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并对文中内容进行批注,为后期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之际,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詹天佑做了什么?作者在课文中对詹天佑做出了怎样的评价?有哪些地方能更彰显詹天佑的杰出与伟大?又有哪些内容能更体现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情怀呢?带着自己的疑惑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这些问题,并和同伴分享个人心得。由此一来,便可快速吸引学生阅读文章,力争在文章中解决问题,进一步了解人物及升华个人情感。导学案与“问题驱动”结合,能将学生快速带入到问题探索情境内,使其更有兴趣去文章中找寻线索,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点滴,最终完成导学任务,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在阅读中重新塑造思维,练就阅读技巧。
二、坚持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对新奇、直观、生动和形象的问题格外感兴趣。教师应该巧妙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时,为了让学生对该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置一个这样的情境:廉颇和蔺相如不期而遇,此时,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为什么取这样一个标题?以此为主问题,能够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为了弄清问题背后的真相,就会积极阅读探索。二是合理确定讨论话题,带着问题完成阅读。教师应以有关课文目标任务的核心问题为牵引,让那个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使得阅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将相和》中蔺相如为什么会礼让廉颇?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究竟是怎么和好的?假如你是蔺相如或廉颇,你会怎么做?三是开展阅读提问比赛,评选提问答问能手。

教师在问题驱动式学习活动中,可以积极开展阅读提问、答问评比活动,以一定的时间为周期,评选出“提问能手”“答问能手”“阅读能手”等,以此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聚焦矛盾,以问解疑
        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表面上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是课文的精妙之处。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白鹅》是一篇散文,教学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作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出示:“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然后提出问题:“这里连用三个‘一样’,是不是有些重复?”学生都知道像丰子恺这样的文学大师是不会犯这样的小错误的,但又说不清为什么要重复用一个词。以此作为矛盾点,设置核心问题,学生立刻会产生认知冲突,并产生渴求、企盼、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再三阅读、再三分析比较,学生豁然开朗,发现重复使用三个“一样”是起强调的作用,从而也体会到了语言大师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
四、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正在不断增长之中,他们的思维体系也是逐渐完善的。观察事物更加全面。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通常遵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教师提问要关注层次,记录下学生当堂课的疑问。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混乱的,不能留下十分清晰的印象。还有就是,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出难题,让学生失去了信心,课堂教学失去了意义。另外,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自尊感已经提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尤其是老师和同学,这使他们感到鼓舞和满足。因而,教师要凸显出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其得到双赢的结果。要切实地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兼顾优秀生、中学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群体。在问题设计中,对优等生要多提一些较为尖端的问题,对中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对差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让所有人都能吸收到知识的营养。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是以问题为载体的,课堂核心问题的设置是一项设疑、质疑、释疑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能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思维更深,更广,也能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实在在地发生。问题驱动式学习活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自主探索为途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问题驱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高度集中,学习潜能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掘,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廖相如.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40):47-48.
[2]罗永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新课程(上),2019(12):130-131.
[3]顾林芬.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中问题驱动法的研究[J].才智,2018(29):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