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
陕西省城固县第二中学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可以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过去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加强科学史在生物课堂上的引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资源结构,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策略
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科学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只局限于课本,却很少能够了解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和生物探究精神的形成。通过科学史的引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学业质量的提高。
一、遵循整体性的科学史讲述原则
科学探究的经历是复杂的,学生现在学习的很多生物知识都是由科学家们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思路总结出来的,因此,尝试从一个片面的角度来总结出科学问题是十分不现实的。科学文化的这一客观事实也应当渗透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中,教师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深入分析构建知识的历史,向学生展示多个层面的科学史片段,让学生可以构建出知识形成的完整来龙去脉,从而提升教学的科学性。
比如,在教学“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内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了观察实验法的应用。笔者首先从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的发现开始讲起,让学生知道酶的发现是从科学家发现老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开始的,之后再给学生讲述了19世纪欧洲科学家们对于发酵这一生物现象的探索……在这次的科学史教育中,笔者重点给学生介绍了科学家李比希和巴斯德的争论,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不懈追求、力求完美的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可以产生良好的代入感,将自己置身于这段历史中去,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让学生可以真正地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真正地发挥出科学史教育的作用。
二、选择典型的科学史内容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生物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够分配给科学史教育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展开科学史教育,高中生物教师应当秉持精益求精的教育思想,精心选择科学史教学内容,将其合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科学史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科学史中人物精神品质的教育价值、科学方法对推动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等,从而根据综合判断,找到适合的科学史资源。
比如,在教学“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仔细分析教学目标以及对相关的科学史资源进行筛选之后,选择了普里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来展开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在科学家展开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如何展开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在讲述这一段科学史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了追踪碳原子转移途径的科学方法,也就是同位素示踪法,因此,笔者还对同位素示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阐述,让学生了解同位素示踪法是由科学家赫维西提出的,并且在各个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假设推理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的科学史资料,用科学史来补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要有充足的科学史理论基础
科学史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融入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生物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到不断地提升自我,掌握丰富的科学史理论基础,可以在学生需要时做到引经据典,为学生展示生物富有底蕴的一面。高中生物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学观,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采取措施掌握更多有效的科学史资料,为补充和完善学生生物概念的建立提供帮助。
比如,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媒体形式的科学史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直观的科学史资料,对生物历史进行再现,从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去感悟和探究科学史,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另外,教师也要掌握更多有效的科学史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对科学史资料进行适当的组织,根据课堂讲课的进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将科学史与对应着的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深入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思维方法。此外,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科学史资料,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本文针对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番探究。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是促进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史的方式去思考生物概念、原理和定律的形成过程,引起学生对生物文化的反思,并且使学生可以灵活地使用学到的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永梅.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谷荣荣.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的内容分析[D].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