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预习的探究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韩嘉葆
[导读] 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新型的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

        韩嘉葆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沙小学
            
        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新型的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能很好协调和调动左右脑同时工作,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更有效结合在一起,所以被广泛应用。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把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上,对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等很有好处。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预习中的意义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部分学生的预习纯粹是翻书行为,预习被忽略导致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上课时头脑混沌,课堂效果不理想。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预习方法单一沉闷,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部分学生出现厌倦疲态的表现。
        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效果呢?思维导图跟预习进行结合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思维导图把单一的预习内容、预习模式和预习色彩变成丰富的、自由的、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和有高度总结性的文字、符号和图像的结合体,把人的思维过程用线条或符号的形式形成发散性的结构图形,大大提高了人的智力水平。学生在绘制导图过程中把一个问题变成多个分支,记下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思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所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预习中的意义重大。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前提。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如初步感知文本、了解主要内容、寻找基本知识点、发现疑惑点、准备交流点、寻求帮助点等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在预习中可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本,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教授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方法。
        (1)了解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东尼·博赞教授所创,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工具。我们看到的叶脉或树枝是大自然的“思维导图”,反映的是脑细胞的形状以及我们自身被创造和连接的方式。它本身就是自然的思维工具,特别适合用于高效的文本阅读、复习记忆、笔记等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帮助人们快速、高效完成工作。
        (2)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思维导图是画出来的,分为手工绘制和电脑软件绘制,在这里主要教给学生手绘的方法。准备一张白纸,从中心位置开始绘制,四周留空,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达中心主题,用喜欢的彩色笔在中心主题画一些向四周发射的粗线条,每一条线使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分支或分类。接着根据学生联想到的事物来延伸,在每一个关键词上发散出更多小分支。最后在这些等待填充的线上清楚地写下每个分支的关键词,用上一级的关键词来延伸开去。整个过程从头到尾都在使用树形、球形、花形、线性等图形方式呈现。
        2、运用思维导图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面,更有效整合了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加强了记忆,提高了效率。针对基本知识的预习,确立下一级的关键词是作者资料、字词方面及文章结构等。可先了解作者的资料,生活的年代、发生的事件、所处的地位、写过的作品等用概括性语言写出。其次在字词方面进行预习,根据字的读音、字形、字意、结构、形近字、组词等方面发散出去再进行拓展。有些课文需要掌握的字词特多,学生可以针对难度系数大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出示在导图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已经掌握的字词就不用一一列举了。最后梳理文章的结构,学生可以把分散的每个段落组织成一个闭合的整体,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的脉络。
        3、运用思维导图突出文本的重点难点。
        小学高年段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一部分学生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导致预习效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这时候,可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重点难点利用思维导图全部标识出来,甚至在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提出质疑。最后学生利用课堂上各种资源的使用和老师的讲解来解惑释疑,确保听课的效果。
        4、运用思维导图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
        学生纯粹读文本很难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如果把读到的信息用思维导图表达出来,既清楚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发现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和质疑点,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将文本材料中最重要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提取,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理清信息的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最后用图像使错综复杂的文本内容清晰地条理地显现出来。
        “言为心声”,作者的感情一定会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体现出来。教给学生一些体验感情的方法,如依据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反复有效的朗读等都有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通过有个性的导图形式来绘制,加上自己独特的感悟、体悟和理解,从而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碰撞的火花,一下子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获得思想上的共鸣。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预习中的效果
        高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导图的图形、线条、颜色、符号等具体形象特征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极大增加了学生预习的趣味性。
        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对新学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多维思考与积累,作用不可小觑。思维导图还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效整合在一块,从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再现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再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进行适时的修正和补充,帮助学生调整偏差。这样的课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课堂花开,朵朵精彩。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课堂上已经完善的思维导图进行课文的复习与巩固。
        以发展思维为目标,以思维导图为手段,以核心问题为突破,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非常重要。思维导图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思维工具,把它用在预习上,对于学生进行知识内化,激发学习热情,激活发散思维,调动大脑的灵动思考,帮助情感的积极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更引发丰富的想象,越用越灵,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