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申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校 154312
摘要: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且由于该阶段也是学生叛逆的阶段,因此,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学生可能会厌倦学习并对所学内容有所抵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心理发展状况,以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为了使初中生有效地提高道德和法治的核心素养,初中教师在教给学生有关道德和法律的知识时,应合理利用教科书中的有关道德和法律知识,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并通过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道德和法律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课堂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综合素质。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在初中教育中,道德和法律科目的考试分数较少,这减少了其在学校的授课时间,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应试教育的缺点。较短的上课时间将阻止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强调教师想要讲解的内容,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此外,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许多新教师开始上岗,他们没有足够的教育经验,也没有熟练控制好课堂时间,把握不好课堂节奏,造成课堂的混乱,因此无法延长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育深度,也无法在引导学生方面发挥良好作用。
2.专业化人才的缺少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对于道德和法治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因此不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而把重点放在培养社会人才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道德教学的质量和法律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但是过去高校教育不注重培养这些人才,从而不能满足其需求,但从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所需的时间又相对较长,导致人才缺口和教育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会增加。
3.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可没有正确认知
初中生正经历青春期和叛逆期,因此他们迫切需要社会认可,初中生对世界的了解过度成熟,导致大量学生误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无论是为了成绩还是为了得到“认同感”都不愿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缺乏学习意识,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创设创新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个创新环境,而且还必须确保学生充分参与创设创新环境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爱国主义思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谈论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看法,然后讲解一些爱国主义的知识内容,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由于道德和法治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在教育和培养初中学生时,要紧跟循时代潮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当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观念。互联网是神奇的,人们无需离开家就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巨大优势来教育学生。例如,在准备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列出最新的道德与法治的案例,并在其旁边插入相应的图片,以使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更加生动和直观,使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看一些道德与法治的节目,例如社会与法、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电视节目和阅读报纸或书籍来学习有关道德和法治的最新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学习道德和法治更加感兴趣,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法治素质的修养。
3.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中有很多与法律有关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所以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加深所学内容。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以便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课内活动、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去体会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这一观念在各个学科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培养核心素养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法治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东玲.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7):28.
[2]黄闽珊.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教师, 2020(4):76-77.
[3]林志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2):148.
[4]李玉强.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刍议[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