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陕西省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本文通过个案来进行研究,用两首典型的民歌——江苏《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进行比较,从它们的音乐本体及外部因素等方面对比中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由此来看中国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
【关键词】茉莉花; 南方民歌; 北方民歌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为体现生活、抒发情感、表达意志而唱的歌。它的创作者是劳动群众,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它的创作、演唱和流传过程也都由劳动人民来完成。因为民歌口头创作、即兴演唱的特点,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曲调、歌词也会因此产生差异。
民歌形式中的时调,音乐形式上完整成熟,节奏严谨,润腔手法多样,加入丝竹伴奏,旋律规范,分布最广,最易于留传。茉莉花调是时调的典型代表,因而它能在全国流传,并形成140多个变体,甚至还向东流传到日本。但由于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茉莉花》在不同地区的曲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此以江苏和河北南皮两个版本的变体进行比较,说明它们既有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一、《茉莉花》的起源与传播
提起《茉莉花》,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江苏的版本最早,也最为典型。然而,《茉莉花》的传唱最早是出现在北方,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唐代诗人元稹在小说中写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该故事发生在今山西省普渡寺,张生在寺庙偶遇莺莺,被她的形象所吸引做了《会真词》,即茉莉花最初的歌词。此外在明之前,茉莉花就在北方以说唱形式传播开来,当时叫做《鲜花调》或《张生戏莺莺》。由此可见《茉莉花》最早传唱在北方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180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约翰·巴罗在出版的著作《中国游记》中刊登了《茉莉花》的曲谱,他认为茉莉花最能代表中国的民歌,从那时起,这首歌以出版物的形式向海外传播并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把《茉莉花》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从此,《茉莉花》伴随着歌剧的传播在海外流传得更广阔。
21世纪初,张艺谋导演申奥宣传片中用《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当运动员邓亚萍和影星成龙扶着会徽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从此《茉莉花》的旋律响彻世界上空。
二、江苏《茉莉花》与河北《茉莉花》的共性
两首歌曲从歌词上看,稍有变化。河北《茉莉花》第二句中,由江苏《茉莉花》的“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变成了“满园花开比不过它”,虽一字之改,但全篇生色;江苏《茉莉花》的最后一句,“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显得有些直白,河北《茉莉花》改成“又怕看花的人儿骂”,这样一改,似乎更加符合人物的性格,将少女怜花、惜花、欲采又止的鲜活心情,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出来。
从内容上来看两首曲调都基本相似,均主要以描绘男女之间纯真的美好爱情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女子对于茉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
三、江苏《茉莉花》与河北《茉莉花》的区别
《茉莉花》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方语言、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1.从旋律上来看
江苏《茉莉花》一共有14个小节,可分为四句。第一句(1-4小节),旋律委婉细腻,第一小节采用了回旋式上升,第二小节则是围绕徵音进行了旋律装饰。
第二句(5-8小节),其中第6小节的第一拍与第3小节的第一拍旋律相同,且旋律多为级进,起伏不大。第三四句(9-14小节)一气呵成,构成最后一大句,其中第12-14小节的旋律呈现出下行的趋势。
而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比江苏《茉莉花》在旋律上更为活跃复杂,共有30个小节,共分为四句。每句的幅度都有所扩大,出现了三个变化音,音域也相对较宽。第一句(1-8小节),由非常严格的两个重复的短句构成。其中第五小节和第一小节的旋律不同,但是在旋法上是相同的,都是回旋上升。第一小节到第二小节的旋律中出现了六度音程,第五小节到第六小节的旋律中出现了七度的大跳音程。而这是江苏《茉莉花》中没有的。第二句(9-16小节),与江苏《茉莉花》的首尾音相同,旋律跳动不是很大,相对平稳,旋律中出现了较多的衬腔,歌词中出现了“怎么”、“吔”的衬字。第三句(17-23小节),这一句衬字也比较多,还出现了变化音。第四句(24-30小节),在23-24小节中,出现了八度大跳音程,最后一个字长长的拖腔,婉转悠扬,凸显出了北方戏曲音乐的风格。
2.从节奏上来看
江苏《茉莉花》属于小调,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运用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和切分的节奏型,偶尔使用切分节奏,但总体上节奏比较规整,不像号子那样有明显的律动性,也不像山歌那样节奏自由悠长。第一句出现了五种节奏型,第二句与第一句的节奏大体相似,最后以附点节奏结束在宫音上。第三句节奏型基本与前两句相同。整首乐曲节奏紧密,使整首乐曲唱起来即通顺流畅同时又具有南方方言的节奏特点,向我们展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
河北南皮《茉莉花》,以附点音符、八分音符、切分节奏为主,还加入了许多倚音和装饰音,使节奏更加欢快。第一句中共有8小节,前四小节与后四小节节奏型基本上一样,只是第一句第二小节中出现了一个附点节奏。在第二句中,出现了一个跨小节连线,在结束时与第一句结束方式一样,一个二分音符占据一整个小节。第三句节奏与第二句节奏基本相似。第四句,长长的一个拖腔,一个“骂”字长达六小节,运用了好几次附点节奏,使旋律进行起来更加悠扬明快。
3.从调式调性上来看
两首都属于徵调式,但是江苏茉莉花属于降E宫系统的降B徵五声调式,只出现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而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属于D宫系统的A徵六声调式,出现了变宫音。
虽然两首乐曲在调性上有所不同,但还是显示出了许多一致性的特点,例如两首茉莉花的第一句与第二句都形成了顶真的形态,从徵音结束又从徵音开始。此外,两首茉莉花的第二句都是起于徽音又止于宫音,最后第四句都结束在徵音上。从这些音调的细节上来看,二者还是有不少相同点的。
4.从曲式结构上来看
江苏《茉莉花》全曲有14个小节,是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其中起承句均为4小节,是很方整的结构。转合句,均为3小节,结构不方整。整首乐带有南方民歌的结构特点。
河北南皮《茉莉花》,共有30个小节,为两段体结构。前16小节为第一段,后14小节为第二段。其中每句结尾都有拖腔,乐曲最后的结束音拖腔长达6小节,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戏剧色彩。
5.从演唱风格上来看
江苏省有两大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茉莉花》是采用了吴语方言区来演唱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分别,浊声母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因而用南方方言在演唱时,要柔美、细腻,气息要连贯,一句话换一口气。要突出南方人细腻的性格特点。
而河北的茉莉花,语言朴实,更接近于普通话,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所以在演唱时运用朴素自然的音色来演唱。跳跃的节奏,要用明亮欢快的唱出来,在结尾长长的拖腔中,音域比较宽,所以要找好换气的地方,突出北方人豪放、开朗的性格。二者相对比听来,不同的地域性色彩就显而易见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物博,民歌众多,全国各地区的语言文化、审美观、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但是地区之间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这就为民歌在流传中的变异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中,民歌《茉莉花》就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本地所特有的特色方言和风俗习惯,正所谓“入乡随俗”,而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通过以上对南北两首《茉莉花》的比较,不仅从本体上看出了它们的差异,也从理性角度让我们认知传统音乐提供了更直观的感受和详实的资料。
作者简介:方媛(1992.0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西安八一民族中学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