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对此,将学生分为三种,6-8岁的孩子,8-10岁的和11-12岁的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和思维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数学教学的开展也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出相应的改变。如何让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相互关联是数学教育者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因此,本人根据三十年的课堂经验,对6-8岁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浅薄的观点。6-8岁的孩子一般处于小学一二年纪,是数学教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初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性格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小学数学的启蒙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教育方式
一、消除社会、家长、教师对幼童造成的恐惧心理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的知识下沉很严重,学生们在启蒙阶段就开始存在学习压力,这是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严重不符合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回归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一些轻松的游戏去学习知识,在玩耍中掌握知识重点,在快乐的学习中成长。6-8岁的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九十分以上,但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很大,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却没有重视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应该养成的习惯和性格,一味的将自己没能达到的高度不合实际的强行加持到孩子的身上。比如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很多家长会选择教训,责怪孩子,更有甚者会体罚,打骂孩子,这样失望,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对分数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是学习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成绩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确实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更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习惯养成,加强家校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并对学生作出及时的纠正,用鼓励,有爱的口吻去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成就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制力和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专家James说过:“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种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因此,培养学生的习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长(与教师)要学会赏识孩子(学生),为学生建立自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自信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品质,自信的人通常更有魅力和气质,因此培养学生(孩子)的自信心,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孩子)总是非常苛刻,总是以班级最优秀的孩子或者“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孩子对比,从来没真正的欣赏过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虽然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但是这种盲目的对比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要差,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家长和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通过鼓励夸奖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有耐心,通过鼓励的方式正向引导孩子,而不是训斥和打骂,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孩子沟通,引导来帮助孩子解决自身的问题。比如,有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有时会不理解,不会做,很多家长都是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孩子快速的知道正确答案,省时省力,但是在下次孩子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懂,真正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家长或者教师以同理心帮助孩子,设身处地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与孩子共同去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以孩子的思维模式,进行诱导教学,让孩子真正明白遇到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让孩子完全掌握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办法,让学生获得了自信,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三、与学生同乐同欢,一起成长,用爱心、表率影响学生身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要学习的新知识,接受的新思想非常多,作为优秀的家长和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正向的榜样,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和学生心贴心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避免年龄代沟,家长和教师应该努力做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多去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在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不要用“傻,笨,呆”这些形容词去侮辱孩子,因为这种词语会严重的削弱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打击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有了压力,严重甚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对孩子多一些积极正向的表扬,夸奖,肯定和鼓励才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万万不可缺少的。所以,对孩子多一些赞同和表扬,少一些打骂和责罚,在看到孩子有进步和成长的时候,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及时作出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这种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在压力和焦虑中成长。所以每一个家长和小学启蒙教育的教师都应去了解一下中外教育学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品,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所以,让我们通过实际行动,一起去理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这一真理吧。
结束语:综上所述,孩子在6-8岁的阶段是一个启蒙阶段,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通过耐心指导,循循善诱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鼓励,赞赏,肯定中快乐的成长是所有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应康,凌培炎.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2]邓从真.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标准[J].人民教育,1994(5):25-26.
[3]徐萍.初探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J].新课程(小学),2014(5):124-124.
[4]张慧萍,安文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新课程(下),2012,000(006):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