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贵州省黔西县第二小学 551500
摘要:现代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成为教学重点。以文献对比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以小学数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主要讨论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及整合策略,如情境导入、动态演示、实践感知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策略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过去板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显示方式,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而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探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整合策略,期望能够给相关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研究理论基础,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多感官配合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使用受限,例如板书过程中受到黑板大小限制,会造成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氛围低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高涨,同时也解除了教学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限制,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可借助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融合,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点的能力,增加对知识点的印象[1]。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疑难点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例如公式,教师一般都会利用粉笔进行板书教学,利用板书对公式的生成过程进行推理,帮助学生一步步还原公式的由来,增加记忆力。但是,这种公式的推理教学手段往往过于传统,对知识点的重难点划分不清,例如数学几何类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借助板书进行授课往往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且让学生突破疑难点。例如,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短视频讲解本课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互动教学,通过演示图像帮助进行公式推理。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疑难点,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生动的课程教学演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在课程教学演示的过程中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并能够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2]。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小视频的方式,展示出长方体的各条棱,教师控制视频播放的停止与开始,然后让长方体相同棱长的四条棱闪烁,此时学生很容易的领悟到,在长方体棱长的组合中,有三组长度相同的棱长组合,不仅找出了长方体棱长的性质,同时也增加了对此知识点的印象。随后,利用视频展示,将长方体进行收缩,演变成正方体,让学生可直观的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印象,并为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往往较重,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关键,而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好奇心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小视频,创设小动物到游乐场游玩的情境,仅仅抓住圆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借助情境,实现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3]。具体的小视频情境设计如下:导游为小动物们安排了两辆观光游览者,但是两辆车的车辆有一定区别,其中一辆车轮为正方形,而另一辆车轮为圆形,且轴心在圆点位置上,导游让动物们分开乘坐,分别体验哪一辆车更为舒适。正方形车轮的车辆颠簸,圆形车轮的车辆行驶过程用快又稳。小视频播放完以后,紧接着由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为什么小动物们感觉圆形车轮的车辆又快又稳呢?”这样,借助信息技术,以小视频的方式播放创设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动态演示,增强感知
实现动态演示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点的抽象化变为直观化,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感知,从而让教师收获生动且具体化的教学材料。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推理、现场解说与图文、动画等紧密结合、互相配合,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
3、联系生活,实践感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实现。教室内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接受文字、图片等的编辑,同时接受音频、视频等的播放,并能够实现储存、分享等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此功能,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认识时钟”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以下画面:时钟指在7:00的时候,小明起床刷牙;时钟指在8:00的时候,小明上学校;时钟指在12:00的时候,小明吃午饭...这样可以一遍让学生看着多媒体视频里的时钟变化,一遍看着小明一天的活动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来联想。这样可以联系生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此外,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尤为重要[5]。具体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学知识点的切入,将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进行呈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学习的印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通过语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模式展现出来,并形成具体化、形象化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科教学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淑慧. 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
[2]吕成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J]. 祖国, 2016(16):224-224.
[3]凌秋虹. 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6):95-98.
[4]王晓松.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整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5):105-107.
[5]王建刚, 张强. 在思考和建构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科整合课《“懂数学”的蝉》课堂实录与教学思考[J]. 人民教育, 2015(1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