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练 带 教---自然科学文章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邵小艳
[导读] 科技说明文以吸取信息为主,牵扯到的知识多、难度系数大

        邵小艳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科技说明文以吸取信息为主,牵扯到的知识多、难度系数大,而且严肃、逻辑性强,学生不太喜欢,课堂效果很“闷”,但它是高考语文的第一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具备阅读这种文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第四单元选取了包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三篇自然科技小论文,其要求是“理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 、明晰的语言特点”。虽然设计很完美,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收获,但是我认为,要透彻的弄明白科学的新发现、新思想、以及新科技状态很难,我们的研究学习也不是搞科学研究,所以降低标注,改变要求,将重点放在“如何快速阅读文章、筛选主要信息、并进行整合表达”上面我认为较合适。
    加之人们都有挑战的原始动力,因而在处理自然科学论文时,重在让学生来“学”,自己获得知识,将科技文当成获得新知,扩大知识面的一种方式, 那么如何教学科技类文章?
        第一步、“学”,学生学习文本。
        掌握“信息”,信息是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所不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假想。“主要信息”之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观点,尤其要关注总结句、过渡句、内涵丰富的中心句,文章的标题等等。纲举目张,学生得到老师所给的这些提示,潜入文本,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选取所要的信息内容。《宇宙的未来》共26段,是高考考试卷子的六七倍,所以学生的阅读、自主探究部分就需要充分的时间。老师在课前留下预习题目:①、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哪些观点?②请用一句话概括霍金的观点。学生在文中勾画总结,渐渐进入到文章的中心内容----宇宙的未来有两种预言:膨胀和坍缩。(寻找信息完全是学生的行为,学生在找寻中可以进入到对主题的理解掌握,也能在自由审视文本时获得新鲜的知识。)
        学生勾画的句子存在自己看不懂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分析,例如: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的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这句话关键要了解什么是“大尺度”,“大尺度”就是在一个很大的宇宙测量单位下看宇宙,一般宇宙的大尺度大小是指10亿光年以上的一个距离。
        第二步、“导”,老师引导。
        指导学生留意文章中那些富有文学味道的语言,挖掘它们身上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运用语言的艺术。比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此句生动形象的解释了“由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种原因而导致我们人类不能运用它们来预言遥远的宇宙”这一观点。

                          
        除这一句,还有第4段有关股票的、第14段“投胎”的比喻、第10段末尾、第26段结尾处的句子等等,这些句子有的是结构复杂的单句,有的是关系难懂的复句,还有的具有微妙的修辞手法,,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关乎对文章段落内容的把握,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句子进行分析”,句子的意义体现在语言环境中,科技类文章的观点深奥中表现的浅显,其原因就是它本身的特点,因而,认真分析该句所在的语言环境,找出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句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步、“论”,学生之间合作探究。
        在诵读研读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心中会产生很多疑惑,请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疑惑写到黑板上(搜集疑难,可能会涉及物理学知识,但不要紧,关键是激发学习的兴趣,了解科学新知)。这是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恨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阔,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来凝聚集体智慧,通过手机、计算机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例如学习本课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暗物质、黑洞蒸发、人择原理、临界值、暗能量、微波辐射、物理方程、以及黑洞中除已知物还会存在什么、粒子在黑洞中速度与位置为何不能同时确定等等学生急切想弄明白的问题。然而当学生联合集体智慧多方面的手段将上述问题弄明白后,其增加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学习的方法。
        最后,“练”,落实学习成果。
        在课前有目的的预习、课堂上教师同学的帮助,以及对疑难的集体“整治”下,进入练习环节---模拟考题,依据社会科学类文本的设题答题技巧进行,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步骤,试题陷阱设置区域。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每位同学命制3道科单选题,考查要求:概念、推论、内容概括、语句或段落分析等,学生全部模拟平时试卷的形式(包括题干设置、选项搭配)。这样做就是要让学生知己知彼,揣摩出题人的心思,更进一步掌握科学类文章的解题技能,在考试中拿高分,其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得到落实。如学生的某一题目:下面的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的未来可以预言是因为宇宙在大尺度下的行为是简单的而非混沌的;但人类社会的复杂与混沌使得科学家们也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B、宇宙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终结形成奇点。正常状况下物体的科学定律在极端条件下的失效,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C、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多,所以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到底是膨胀还是坍缩。D、科学家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就本质来说,没有区别,因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
   科技类的文章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就是说明一种现象,通过一些例子对这种新科技和新现象进行描述,再找些理论支撑,加点名家争论,最后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等。而对于它的学习,学生不需要都掌握,因为既然是高科技或者新技术的介绍,其中肯定会有新概念、新发现,这个很常见,我们就把它当成获取信息的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仅此而已。那么,学生也不会厌烦,我们教师也不会无处着手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