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怡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初级中学 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进入新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德育为主导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功能与育人定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以显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需要,其所存在的弊端也日渐凸显。而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则更具现实意义,也更利于道德与法制学科德育、智育、情育作用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诸多隐性教育素材的借助与应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人生定位产生强劲冲击,更利于对学生健全人格与完备意识的培育。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对各类隐性教育资源的开掘、隐性教育素材的整合、隐性教育工具的借助,从不同层面、领域、角度落实对学生内在品质与人文涵养的培育。让学生将所学道德与法制知识迁移至现实生活、认知发展、意识形态领域,以切实践行自身社会责任与人生使命,为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作用发挥而提供助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隐性教育;研究
所谓隐性教育,主要指借助一些隐性资源的引领与浸润,使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密切的常规活动、教育素材、教学工具等深入渗透至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萌生出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并将其充分践行至自身日常生活、成长发展、思想意识领域,获得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与道德品质的提升。而且,隐性教育在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的践行,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既顺应时代潮流,又贴合学生特性,且可以实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涵的延展。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以致目前一些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实施隐性教育时,由于对其内涵把握不够充分,以致很多隐性教育资源的借助与素材开掘,仅仅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状态,并未构建起完备的隐性教育体系,隐性教育的预期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以学生实际与具体知识为基础,科学研判隐性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并结合预期教学目标,加强对各类资源、素材、工具的系统性借助,以切实拓宽初中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的路径,从不同方面落实对学生的浸润与感染,以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的内涵,充分拓宽其外延,让学生在各类隐性教育活动、资源、途径的引领下,获得认知蜕变,实现意识提升,获得素养塑造。
一、构建完备的隐性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
为了切实凸显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教师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加强对隐性教育内涵的研究与外延的拓展,就有关隐性教育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活动充分关联起来,并灵活投射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人文关怀、文化浸润、制度建设上慢慢获得心灵体验的丰富,进而对所学道德知识、法治内容获得认同与推崇,以切实践行至自身日常行为表现领域,获得各方面意识、能力、素养的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教育活动、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需要紧密关联、深度融合,并切实凸显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于内心深处充分感知真、善、美的现实意义。并根据教师引导,在和谐、欢悦、民主的教学氛围内积极表达内心诉求、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慢慢形成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等良好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实践上逐步构建宽泛的育人生态。改变传统显性教育中以口头说教、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从不同方面来评估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实效,并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认知现状,实现对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教育。让学生彼此协作、互相支持、完善认知中理解道德、法律的现实作用,积极践行其要求,逐步提升自身修养与素质。
二、营造宽泛的隐性教育生态,推动学生的人生定位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隐性教育的开展,除了切实践行至课堂领域外,还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通过文化阵地、媒介资源、各类资源的利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模范的引领、自身的努力、彼此的帮扶中慢慢转变思想认识,根据各类行为规范的要求与标准,重新审视自身意识形态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全面改进。另外,尤其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领域,应做好对正能量、主流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倡导学生从规范言行举止、关爱环境卫生、开展协作互助入手,明确自身人生定位,消除不良意识干扰,在求真务实中学习知识,在自强不息中提升能力。而且,学校还可以通过考风考纪教育、文化阵地建设、道德模范树立等途径,来拓宽隐性教育的路径,提升隐性教育实效,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三、开展多元的隐性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塑造
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践行,除了与日常课堂、课外活动贯通起来之外,还应加强对诸多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参与、探究、感知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思想修养中塑造起健全的人格与完备的意识。例如,在有关“诚信”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社会中常见的一些反面现象为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判别,在师生、生生的交互、争辩、研讨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培养。又如,在有关“服务”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倡导学生在周末自主开展献爱心活动,进入周边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一个中学生应承担的社会使命,以落实对学生的隐性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对一些媒介资源、网络素材的借助,将诸多典型视频、图画、音频等还引入课堂,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冲击,使隐性教育的开展更为鲜活生动,更利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
四、结论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隐性教育的实施,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且更利于对学生情操的陶冶、认知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人格的塑造。而且,针对新时代初中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只有以隐性教育以驱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化解的弊端也会得到充分、有效解决,隐性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与功能自会得到充分彰显、更好发挥。同时,隐性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路径更为宽泛,预期教学效果必然更加理想。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能,实现对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健全人格、综合素养的塑造,教师应加强对隐性教育作用的发挥。以切实开掘出各类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延展性的隐性教育资源、活动、工具等,并对其予以充分利用,且深度衍射至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环境浸润、模范引领、协同教育等途径的引领下,获得认知发展需要的满足与综合素养的塑造,慢慢成长我=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健全人格,能够承担使命的新时代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戴晓桐.隐性教育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0(32):39-40.
[2]苏振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坚持显隐统一的实践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5):63-64.
[3]黄丽凡.基于价值引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统一策略[J].考试周刊,2020(49):90-91.
[4]程敬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隐性分层教学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