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景观开启风景园林4.0时代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7月   作者:孙锋
[导读] 数字中国推动全社会各行业的集体进步,数字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前沿领域促进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景观规划设计由五大环节构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方案的模拟、数字化建造和绩效的测控,“数据流”全过程具有精准化的特征。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诸暨铭浩分公司   孙锋

摘要:数字中国推动全社会各行业的集体进步,数字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前沿领域促进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景观规划设计由五大环节构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方案的模拟、数字化建造和绩效的测控,“数据流”全过程具有精准化的特征。“数字景观理论与方法”正引领风景园林事业的创新与进步,展现了我国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关键词:数字景观;设计思维;科学与艺术;生态与形态;4.0时代
        引言
        信息化时代下的今天,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景观设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新时代必然借助科学技术,结合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式突破传统工艺打造数字化景观新世界,丰富景观艺术表现形式,打造景观设计呈现为“科学的艺术”,推动现代景观设计的进步发展。
        1数字景观的设计思维
        数字景观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生活与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一个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定量化更加科学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数字技术加速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把握、认知和描述的科学化进程。数字景观的设计思维与传统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规划设计基于经验的感知理解和积累,把个体的感知与外部世界规律之间相关联,从而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数字景观则直接指向的是环境的客观变化规律,它更多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所以,数字时代的设计思维更具系统性、动态性和连续性,景观规划设计的认知、思维、比选全过程均发生了改变。景观规划设计注重谋求对既有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场所形态与生态的协同与共生,通过环境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合理调控土地利用即建设强度,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居环境生态与形态的有机统一。数字景观规划设计由五大环节构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方案的模拟、数字化建造和绩效的测控,不同环节分别由多种软硬件平台支撑,各自处理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数据流”却是贯穿上述五大环节全过程的“介质”。因此,运用数字景观方法的规划设计乃至建造和管控过程不仅高效,而且减少了人工误判的概率,仅以前三个环节为例加以说明:数字时代规划设计的“第一、第二环节”仍然以调研、分析和评价为开端,与传统方式不同,表现在从环境数据的获取、处理到生成图形,其中“数据流”的无缝衔接改变了传统的认知过程,最大限度减少了感性判断的介入,更加科学地获得规划设计对象的生态敏感性和土地适宜性,为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环节”基于数字平台的支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多目标属性,又必须同时满足科学与艺术双重要求。它不仅能和分析系统构成多要素的协同作用效能,同时也能够通过系统的协同作用,客观地分析不同设计诉求、设计目标之间恰当的配比关联。例如,同时满足空间、生态、形态、文脉等诉求,甚至对于建造方案的选择和工程造价的控制,对施工难度的影响,对现状的响应程度,等等,均可在系统的架构中,实时地反馈、参与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之中。数字景观的分析评价设计过程,不仅实现了“数据流”的无缝衔接,而且也实现了数据化与可视化的交互与切换,从而可以更加便捷地通过调整数据实现对设计方案的优化与比选,甚至虚拟现实场景以及演变过程,借助于现代穿戴式设备、裸眼3D技术,可以实现三维仿真状态下的交互式设计,极大地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精准性、交互性。比较传统规划设计采用的经验与类比,数字时代景观设计思维突破了人脑的局限性,也突破了对经验的依赖性。



        2数字技术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数字技术与灯光的结合
        数字技术与灯光的巧妙结合产生全新的光景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光景不再局限于传统灯光技术,在艺术性与功能性上有很大的升华。传统的灯光光景是功能单一且静态艺术景观,而数字光景则是数字操控的动态艺术景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照明工具。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光束色彩、图案、层次、空间的变化随性自如,其艺术表现形式相较于传统灯光具有无与伦比、变化莫测的艺术特质,赋予光照崭新的生命力,动态渲染景观环境,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展现数字光景艺术强烈的感染力。
        2.2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
        与风景环境不同,建成环境依据人的使用要求而营造,较多地反映了人的意志,反映了人对环境的改造过程。城市绿地的复杂属性导致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场地定量研究和推敲并生成规划设计方案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操作便宜。南京花卉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针对项目所在场地较为复杂的现状条件,对场地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基于以上对场地的全面定量分析生成生态敏感性与建设适宜性评价,结合规划要求与设计诉求科学指导方案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方法的使用,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生成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策略,并指导方案总图设计、节点设计和专项设计,设计紧扣花卉主题,旨在打造一处集主题游赏、教育科普、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新地标。
        2.3数字技术与建筑的结合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当建筑与数字技术、数字艺术相碰撞,便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模式。坐落于深圳前海自由贸易区的前海数据中心大楼被设计为一座113m高的城市数字灯塔,这座数字灯塔是由一个开放式的基座层与封闭式不透明塔楼组成,标志着深圳沿海商业发展是快速增长,也象征着前海自由贸易区力求不断创新的雄心壮志。这座大楼外墙全面覆盖隔热的网格,立面的每块混凝土面板上由5x12“像素”的网格组成,由“像素”来实现建筑表面景观设计。在白天,不透明的塔身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云状图案,而在夜晚时则变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屏幕,同时像素分层化设计使数字屏幕具有深度层次感,这座充满科技感的大楼景观美化了城市环境,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印象与品质。
        2.4景观环境色彩规划设计
        在建筑、规划、风景园林领域,景观色彩研究长期依赖设计师的感觉和感知,过于注重设计师主观的艺术搭配,而不注重客观景物本身的色彩属性。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进步,均辅助风景园林研究从感觉到知觉、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南京明城墙赏樱风光带设计基于数字技术进行色彩科学计量和管理,通过仪器与设备的色彩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客观比对与筛选最佳的景观环境色彩规划设计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了依靠人为主观配色导致的色偏和色差,使景观环境色彩规划、设计与建构更具实践操作性。南京明城墙赏樱风光带设计着重从现状环境的色彩空间、色彩序列、色彩界面3个层次借助色彩数据的分析解读,客观评价现状环境色彩构成的问题和色彩提升的方向,为色彩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数字景观理论与方法”系列的实践与研究,引领风景园林行业的创新与进步,作为科研与实践平台,致力于实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与精准化,在数字景观研究与实践领域,目前已取得相应的成果。数字景观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实现风景园林界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参考文献
[1]陈思瀚.数字技术对传统景观设计的革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1):154-155.
[2]彭俊.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36):129.
[3]张宇栋.数字技术之于景观设计的介入与实用价值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9,29(03):5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