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在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与态势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江宝福
[导读] 中学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教育来说,构建育人共同体就成为了必要选择。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苏北中学  江宝福  

摘要:中学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教育来说,构建育人共同体就成为了必要选择。基于此,文章简述了在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时共青团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当前的态势,并从深化机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品牌、构建部门群体、展开思政教育等方面在构建育人共同体中发挥职能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共青团;中学;育人共同体;角色定位与态势;策略
        引言:在推动青少年综合发展的现代教育背景下,育人共同体的理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而对共青团在构建育人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态势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明确共青团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并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共青团发挥职能的有效策略。以下将对构建育人共同体中共青团的角色定位、态势与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中共青团的角色定位
        在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共青团主要充当了链接体和思想教育的角色。首先,共青团充当了链接体角色。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工作中,共青团会在各中学学校、教育领导和职责部门、学生身处的家庭、社会部门等等主体中起到协调和统筹的作用,它们会对上级部门的指导文件和具体指示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将其传达给学生、学生家庭等主体,促使他们深入地理解共同体中的教育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共青团的工作没有具体的界限,它主要起到的是价值引领和协调统筹的作用,所以说,共青团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工作中最主要的角色定位即是链接体;其次,共青团充当了思想教育的角色[1]。在共青团的众多功能中,最突出且最为重要的就是政治功能,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工作中。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认知思维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所以强硬地灌输式教育就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时共青团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它能够以润物无声地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发挥链接体职能作用时带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向中学生传达思想观念,以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中共青团的态势
        在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的工作中,共青团的态势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态势,二是消极态势。
        (一)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中共青团的积极态势
        首先,从组织机制上来说,共青团历经了百年的发展进程,它承载着我国近现代的国家发展历史,为共产党输送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是党的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军,而且中学的青少年群体还是共青团的主要参与人员,所以说中学的共青团已经成为了形式完备、体制完善的组织[2]。因此,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工作中,共青团能够发挥建设组织框架、整合资源、协调关系等作用,成为共同体中统筹各方关系的链接点,以此促进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其次,作为扎根于中学校园较早的群体组织,共青团在学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成为了学生们崇尚和爱戴的组织,所以在中学中构建育人共同体,共青团具有一定的政治、群体基础,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就对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由于共青团没有具体的界限感,这就使其提高了工作的灵活性,它们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计划,这就增强了其工作实效性。
        (二)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中共青团的消极态势
        积极态势与消极态势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能,那么其积极态势的背后即是消极态势。首先,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方向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共青团组织是在战争时代沿袭下来的组织和结构,如果它们不能将现代社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共青团的发展进程中,那么它们就不能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这就使得共青团不仅不能发挥链接点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将共青团的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其次,由于部门共青团组织存在准入门槛低,团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得一些团员虽然加入了组织,但是其自身的觉悟和政治性却不强,他们无法准确理解共青团的思想理念,也无法与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的工作效用,也不利于构建育人共同体;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共青团与学校之间由于职责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缺乏统一性,它们很难将政治性与教育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也为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阻碍[3]。
        三、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中共青团发挥职能的策略
        为了发挥出共青团的职能和作用,使其成为构建中学育人共同体的链接点,共青团可以通过深化机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品牌、构建部门群体、展开思政教育等策略开展工作。
        (一)深化机制改革,建设育人共同体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建设共同体的实际要求,共青团可以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和创新,为建设育人共同体打下机制基础。


首先,共青团组织可以秉承着以全团带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理念,对中学团组织的结构、体系等进行调整和改进,深化机制改革,借助教育团工委等机构和外派组织对中学的团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向其传达先进的发展理念,帮助其建设结构清晰、隶属关系明确的共青团工作体系,成立以共青团为中心和链接点的育人共同体;其次,创新团员准入制度,严格审查团干部选配机制,使得加入团组织的学生都能在思想和情感上隶属于共青团,同时也应该成立团委与各教育部门的常规化联合体,促使他们能够针对中学教育和管理问题展开及时有效的沟通;最后,定期展开中学团组织团建,将一个区域内的团组织集合起来,让他们能够在集中的时空范围内探讨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规划,进而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制度基础。
        (二)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资源储备库
        育人共同体通常都要以一定的教育资源作为依托,只有建立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储备库,才能促进育人共同体的发展。因此,为了拓展资源储备库,共青团组织应该发挥出自身的链接作用,整合各部门和各区域的现有资源,并广泛搜集和挖掘隐形资源,以此为处在共同体内部的中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4]。首先,明确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资源类型,发挥出共青团的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多种资源,如少年宫、少儿图书馆、青少年服务中心等等。除了以上的硬性资源之外,还可以整合和引入制度化、智力化的资源,诸如心理辅导教育家、法律顾问等等,为中学开展教育活动打下资源基础;其次,共青团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青少年组织建立联合体的方式整合资源,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由此,中学就能构建以共青团为主导的资源联合体,并拓展资源储备库。
        (三)建设项目品牌,提升工作有效性
        项目化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举措,如果共青团能够将育人共同体的思想渗透到教育项目中,那么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就能不断推进。因此,为了提升育人共同体的工作有效性,共青团可以建设项目品牌,将共同育人这一主题作为项目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充分激发出各职能的作用和价值,让各主体围绕着项目主体展开工作,以此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共青团可以在全面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项目的主题,并与其他育人主体展开交流和讨论,共同商讨后续的工作规划和方案,明确育人共同体的目标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内容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在育人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各育人主体应该展开合理的分工,对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各自的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使得每一个主体都能在共同体中充分发挥其效用,以此推动项目化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四)构建部门群体,实现工作集群性
        育人工作的集群性是发挥各教育主体作用、充分融合多种类型资源的前提,也是建立育人阵地的基础。因此,为了推动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工作的集群性,共青团可以构建部门群体,成立“团组织+”的集群组织,使得每一个主体都能在团组织的带领下发挥教育作用。首先,在中学校园中建设团校,培训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工作能力的团干部,让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将团组织的工作理念渗透于中学管理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团校中开设专门的沟通机制,加强其与教育部门、社会机构等的联系和交流,积极构建联合机制,使得社会企业、教育部门等主体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和实践的机会[5]。
        (五)展开思政教育,坚定学生的信念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部分中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就为建设育人共同体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坚定中学生的信念,共青团就可以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优势,展开思政教育,通过开展团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团组织的工作理念和发展历程,从而促使他们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产生认同感,以此加强团组织的号召,为构建育人共同体打下上层基础。首先,共青团可以根据建设育人共同体的需求编制团课计划和方案,整合教育部门中的师资力量和社会中的优秀企业家等团课教师资源,让他们根据方案和计划展开团课教学,让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最前沿的组织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在开展团课教学的过程中,除理论教学之外,也应该集合各教育主体展开实践,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政治理论、思想理论等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以此加深团课教学的效果。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中学生的思想信念就会更加坚定,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得以体现。
        结束语:综上所述,共青团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中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发挥了育人共同体的职责,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能够在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基于以上的重要作用,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明确自身的定位,在构建育人共同体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冰. 强化政治引领是共青团育人的首要职责[J]. 党政论坛,2020(9):7-9.
[2]孟广普. 共青团育人模式构建及实践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J]. 现代交际,2020(6):136-137.
[3]严永祥. 立德树人视域下共青团的文化育人功能发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20):49-50.
[4]刘娜. 新形势下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构建[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19(6):75-77.
[5]郝亚静. 注重“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共青团育人全过程[J]. 现代职业教育,2020(33):230-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