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分析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5期   作者:张元元
[导读] 本文基于对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探讨当前可用的动态监测技术,包括无人机遥感和。

        张元元
        中研地科(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300000
        摘要:为解决建设项目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基于对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探讨当前可用的动态监测技术,包括无人机遥感和。并以某动态监测案例为依托,分析监测结果,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项目;水土条件;动态监测

引言:国内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使用动态监测的时间较短,目前仍在不断实践及研究中。使用动态监测,可改变建设项目原本的粗放生产形式,并降低生态监测的各方面成本支出。控制人类建设行为对生态条件的扰动性,尽可能缩小影响范围,维护建设范围内原本的地表形态。
一、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危害
        开发建设工程引发的水土流失是项目生产期间,由于人为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弃土等,继而导致本地水土资源及原本的土壤生产力受损。此种现象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分散性、影响波动大、流失成分繁多等特征。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实际能产生的危害体现在:破坏地表植被,降低生态质量,增加水土流失程度,提高地下水的下降速度,甚至关系到项目所在地区的安全性;形成淤积,部分地区可能会因此面临洪涝灾害,影响水利工程设施;干扰岩土稳定性,造成地质环境波动;使用土地,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影响农业耕作。
二、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探讨
(一)无人机遥感
        在检测具体项目建设过程时,运用无人机开展航拍,采集到工程施工场地内的影像资料,监测人员能根据工作需求,手动使用操作杆调整无人机的方位,同时也能使用终端设备软件程序实现。能制定航行路线,让无人机自行获取现场资料。在组织现场航拍前,只用在上设置航行任务。基于工程区的实际场地大小,规划航线,参数应涵盖监测边界,简言之是根据项目地块的具体外边长度设置。航行高度可设置为;飞行速度为;航拍角度是垂直向下;图像的重叠率在;采集图像的实践间隔为等。在设置好航行任务参数后,可直接把数据存入且上传至相连的云台,一键启动即可。监测人员需时刻查看无人机和遥控装置的信号状态及电量等。
(二)ArcGIS
        开启内的,建立空白的电子地图,直接将处理好的影像资料传到内,以此掌握监测项目的现场状况。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为:其一,根据系统目录的指示,建立文件,并将文件名称改成对应项目,以免日后使用出现混淆。确定“面”的像素类型,随即设置空间的参考属性,选用适宜的地理坐标图。其二,点击构造工具内的“面”,启动编辑光标,开始编辑。其三,基于无人机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将此用作监测的底图,划分工程的管理区域,使用鼠标即可画出光标各建设区的界线,逐个编辑。其四,从“图层”中选出项目文件,启动属性表,将字段名称设置成防治分区,属性类型为文本。而后基于区域界线,编辑各区名称后保存。其五,选定添加字段,设置面积,并对应双精度,设置单位。其六,完成图层的属性设置。其七,设置布局视图,插入题目及图例等[1]。
三、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实践分析
(一)项目概况
        某发电厂项目,其属于大规模的火力发电站,建设期是三年,概算投资额在亿元左右。项目分成新建区域、生产区域、生活区域、补水管线及灰渣场等。

通过整体计算,确定该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护范围有。该工程处于北方,年均降水量在,年均气温是,年均风速在。建设工程区域内多是棕壤及褐土,涉及到的植被是分散的农业植物,可允许的流失量是。
(二)监测情况
        本任务采取重点和全面、重点和一般时段、定点和动态三组搭配监测方式,并针对项目区域的水土流失及破坏地表面积、防治举措等多个项目加以监测。其中,定点监测是借助控制站及钉桩法等,调查监测为常规的抽样及数据采集等方式。
(三)结果分析
        其一,水土流失的因子监测。一方面是降水,结合本地工程近几年的降水情况数据,判断降水的侵蚀力和其强度的联系。通过数据分析计算,侵蚀力与降水量的峰值都发生在八月,并各自占比达到与。从六月份到九月份,侵蚀力占全年的,对应的降水量占全年的。通过数据来看,侵蚀力与降水量保持同期。所以,在该四个月应当适当提高监测的频率,并加大防治流失的行为力度。另一方面是地形,该工程原本的地表地势是西北偏高,整体标高处于内,大体坡度是。在施工建造期间,地形总体逐渐产生三个高度不一的平台,分别是。而在建造生产区域,其标高是在范围内,开发出南北两个部分,高度对应与。在生活以及补水管线等区域,仅在项目开发期间对地形有所干扰,但总体上未发生明显变化。总之,地形调整让部分区域的坡长及坡度都出现下降,提高滞流促渗的效果,缓解地表径流产生的冲刷力,可减轻水土流失问题。
        其二,地表面积监测。按照项目建造期间,对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结果,施工行为产生的扰动面积达到,其中的永久扰动面积为。和前期的设定计划对比,不同区域内的实际扰动面积基于设定参数有上下起伏,但总面积下降。而引起扰动面积大幅度增多的是生活用水的线路布设和地面上管,减少的扰动面积主要来自灰场。该项目的建设初期为引起地表扰动相对严重的区域,形成原因主要是建设区域地表需进行平整处理,在此部分工作结束后,实际扰动面积会逐年收缩。
        其三,防治范畴内的检测。开发区域的防治范围主要针对建设场地以及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地表,后者在制定防治计划阶段,难以精准确定。在项目开发期间,直接影响区是由于工程施工干扰,未能实现直接扰动,并不属于建设区的范围,通常是顶管垂直上方地表、下游河道等,此类扰动通常可在施工结束后有效消除。基于动态监测数据,此项目的防治范畴是,其中建设区对应。和设定计划参数相较,总体防治责任区域的面积缩小。从不同施工年度而言,在完成土建部分后,可逐步明确建设范畴,并且直接影响区随之缩小甚至消除,此时的防治区域不会产生明显变化。
        其四,弃土及弃渣监测。该类物质可分成施工弃土以及表土堆积。前者为各建设区域中,在挖填处理后,产生的额外土石方,而后者则直接视为弃土。经过现场检测,发现各建设区域形成的土石方总量和设定数值相比,有所增多,并且不同分区的弃土及弃渣在不断平衡使用中,数量存在差异[2]。
结束语:总而言之,借助动态监测,实时了解建设项目的防治举措落实状况,维护原有生态条件。在此期间使用无人机与,促使监测结果满足可视化的需要,不仅节省人力及时间成本,还提高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的便利性,保障动态监测任务的执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娜娜,李刚,王拓.无人机遥测和ArcGIS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2020,(08):60-61.
[2]魏黎.线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05):183-185.
[3]张攀.遥感评估技术在南疆地区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1,27(02):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