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治理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6期   作者:史媛
[导读] 可持续的韧性城市是疫后城市全维度升级,打造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的有效模式,城市需注重能源、水、食物、医疗、就业等满足生存需求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可靠性和包容性。

        史媛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可持续的韧性城市是疫后城市全维度升级,打造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的有效模式,城市需注重能源、水、食物、医疗、就业等满足生存需求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可靠性和包容性。本文响应韧性城市建设背景,基于韧性视角,以L湖区水治理专项行动为例,从区域性给排水需求出发,通过梳理整合区域内水环境现状问题,提出专项行动中的“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岸线整治+长效管理”策略,以实现区域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整合。
关键词:韧性;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

0引言
        日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 “韧性城市”,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韧性,强调物体自身的变形、适应,以及抵御外力而不损毁的能力。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其中,服务韧性提出注重能源、水、食物、医疗、就业等满足生存需求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可靠性和包容性。本次武汉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特别注重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救灾、污水、环卫等设施的韧性补充,以L湖区水环境治理行动为例,探索形成韧性指导下的水治理行动路径,为地方环境品质提升提供更有效的专项支撑。

1 水资源现状特征评估
1.1水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点源、面源、内源污染亟需处理
        经实时监测,湖泊水质逐渐恶化,部分地段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以排口等点源污染为主,存在底泥、旱流等面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富营养化等内源污染问题。同时,部分供水水源取水口与排水口间距过近,供水安全存在局部风险。
1.2防洪排涝形势比较严峻,设施建设滞后
        水处理设施滞后于区域整体发展,现状管道无法承载排涝需求,排涝及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失,且因湖区周边一般地面高程为20~24米,低于长江多年年均洪水水位23.87米,防洪压力长期存在。尤其是7、8月“汛涝同期”,排涝压力较大,城区雨水均要由泵站抽排出江,大部分地区排水管网不能有效应对大于10年一遇的暴雨,再加上局部地势低洼,因而湖区周边仍存在大量易涝点。
1.3 岸线侵占现象严重,滨湖绿化不足,但湖泊的感知度仍然不足
        一方面,滨水绿化与公园绿地衔接不足,未形成连续性的网络系统;另一方面,湖泊周边开放性不足,滨湖绿化和亲水空间建设滞后,湖泊周边存在围合式开发现象,湖泊岸线开敞率仅为18%。
1.4 湖域跨区,涉及行政管辖权分散,水、绿、城建设不同步带来整体治理效能不高
        一方面市区之间不同步,市级建设主体负责主干管网,区级建设主体负责支网建设,开发主体负责入户管网建设,存在分级、分散管理,出现次支管网建设错配、污水管网未入户等问题;另一方面,部门之间不同步,土地供应在前、水环境治理和绿化建设在后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滨水区品质不高,临水不见水。



2  韧性视角的水环境治理路径探索
        通过对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水面、岸上全流域,污水、雨水全系统科学分析,采取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治理措施,形成“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岸线整治+长效管理”多层次治理行动。

图1  水环境治理路径示意图
2.1控源截污行动
        结合排放口的类别、对应的汇水范围,地块建设特点将区域水环境治理划分为6大区域,因区施策。对纯污水排口进行封堵,对混接排口全部进行截污。
        雨水系统:L湖区汇水面积2640公顷,雨水经管涵收集排入L湖,经东湖泵站抽排,或经东风闸自排出长江。
        污水系统:L湖周边污水分属于L湖污水处理厂和沌口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污水经处理后排入长江,规划范围内污水管网及泵站较为完善。
2.2 内源污染治理行动
        湖泊清淤工程,底泥清淤,淤泥采用机械脱水处理。L湖污泥分为上(污染层)、中(过渡层)、下(本底层)三层,按照污染情况分为三个区域。
2.3 水生态修复行动
        对于点源-雨污管口,利用湖泊旁的空地建立生态湿地与调蓄池进行净化,在湿地覆盖不到的管口采用原位接触氧化系统进行净化。对于面源-岸带区域,采用挺水植物为主的植物滤石床削减面源污染,对于主湖区,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草型湖泊生态系统,为水质净化的主体;根据污染输入程度不一分为净化型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型湖泊生态系统。L湖与长江的联通水道由于狭窄日常流通性差,连通水道较高污染负荷会影响大湖区水质,因此设置拦截网膜进行缓冲阻隔。
2.4 岸线整治行动
        针对部分企业“占地为王”,私自封闭岸线,形成封闭空间的情况,开展岸线整治行动,对接政府部门积极与企业协调,积极配合城市建设,改造封闭岸线,形成供市民游憩的公共开敞空间。
2.5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为更好提升城市韧性,打造滨水名城,组织修订《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及《关于湖泊周边用地规划与建设的管理办法》等文件,依托湖长制等制度,吸引整合政府、企业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

3 结语
        韧性视角下的水环境治理着重塑造当城市面临地表径流污染、雨洪灾害时的三项能力,主要包括避免灾害发生的能力、灾害后的恢复能力及城市的自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与此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水敏感性设计、低影响开发、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及我国正在推行的海绵城市等。本文探索以湖区作为对象导入韧性视角解读水环境治理,下一步有待结合流域治理探索更广泛的韧性设施协同。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增强韧性为目标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及周边空间开发中,应始终把空间的环境性能放在首位,通过制度建设,避免出现打着治理的幌子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吴浩田,翟国方. 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以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02-28.
[2] 史伟男,李佳宁. 共享、循环理念支撑的区域性市政设施韧性城市规划——以辽宁省沈抚新区给排水专项规划为例[J]. 城市住宅, 2020-04-25.
[3] 徐江,邵亦文. 韧性城市: 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  1-3.
[4]周艺南,李保炜.循水造形一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研究[J].规划师,2017(2):90-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