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卢晓霞
[导读] 摘要:近年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我国提高了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综合性开发,园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上海燕青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402
        摘要:近年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我国提高了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综合性开发,园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规模的增大,对施工技术水平与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建设期间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为实现工程预期建设目标,本文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工程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1、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
        与其他类型工程项目相比,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是一次创作过程,要求施工人员正确了解项目设计思想理念,全面掌握操作要点与施工参数信息,方可取得理想的施工效果。然而,在部分园林绿化工程中,存在施工图纸缺漏项与方案不合理问题,并未在图纸上以文字和图例形式来详细标注植物类型、植物名称、造型要求、坐标值等信息,在后续施工期间产生偏差,无法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与园林景观的观感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在正式施工前,需要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将图纸协同相关技术资料提交专家团队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对方案中的不合理部位进行优化调整,补全图纸中的缺漏项信息,以此来提高按图施工模式的可操作性。其次,组织开展技术交底工作,通过完善的技术交底,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正确领会工程的设计思路,了解预期的园林景观效果,以及苗木栽植位置、种植穴规格尺寸、绿化植物品种数量、工艺流程等具体信息,避免出现反复施工与返工问题。
        2、施工工序质量管理
        考虑到园林绿化工程具有现场环境复杂与工序流程繁琐的特征,工序较多,导致实际施工情况与预期情况存在偏差。因此,要针对土壤处理、种植穴挖掘、苗木栽植等重要工序的现场监管力度。
        例如,在土壤处理环节,提前在现场土壤中采集样本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根据土质成分与pH值来采取相应的消毒、客土、施基肥等处理措施。重点检查土壤翻挖深度与客土质量,要求处理后的土壤压实度与平整度达到设计要求。其次,在定点放线环节,对行道树与种植穴的位置进行测量标记,如果面临在分车待中栽植乔木等特殊情况时,对定点放线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保持乔木与相邻灯柱2m以上的间隔距离,或是根据道路两侧地下设施分布情况来调整行道树定点。最后,在苗木栽植环节,重点检查苗木土球与根系是否出现严重破损问题,拆除苗木根部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在苗木栽植后搭设配套的支撑装置进行固定。
        3、观感质量管理
        要实现园林整体效果,必须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软景、道路、硬景的观感质量进行检查,如检查乔木外形是否主干通直与修建整齐,灌木外形是否枝叶繁茂与轮廓清晰,景墙石材的枝干、色泽、晶体分布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如果实际观感质量与预期存在偏差,则对施工方案进行变更调整,对不达标部位进行返工处理。
        4、工序互检与竣工质检
        首先,在前后工序的交接环节,应重视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检查工作,可以通过自检、互检等方法,对施工成果实施严格的检验,如存在缺陷,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严重时应大面积整改。当质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做好工序交接,实施后续施工活动。
        其次,在竣工验收环节,将设计图纸、施工合同与施工说明书等资料文件作为参照,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成果质量进行全面性的鉴定验收,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发现并解决存在的质量缺陷,确定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与工程建设标准后,将工程投入使用。


        二、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关键施工技术
        1、场地整理技术
        在多数园林绿化工程中,施工场地中往往分布着大量杂物,如建筑废弃物、砖石瓦块、垃圾堆与天然地表植物等,如果没有清理这类杂物,而是直接开展绿化种植作业,不但会影响到工程的观感质量,还会限制绿化植物的成活生长。
        因此,需要应用到场地整理技术,清理地表分布的违章建筑与垃圾堆等杂物,清理浅层地表中的坚硬碎石等障碍物,对水电管线等地下设施采取隔离保护措施。随后,将设计图纸为参照,明确划分园林绿化工程的边界线,以及工程内各独立区域的界限。最后,根据施工要求,对现场地面进行填、挖、堆筑整理,确保场地平整度与地形地貌结构符合设计要求,形成有利于绿化植物生长的地形环境。例如,针对表面土层厚度不满足绿化植物栽植要求的区域,使用同类土进行填筑处理。
        2、表层土壤处理技术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为营造良好的绿化植物生长环境,解决土壤透水透气性不足、地表分布滞水层、存在碱性土壤、土壤养分不足等问题,需要应用到表层土壤处理技术。首先,在地形改造与土壤压实环节,为避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而形成地表滞水层或是地表板结现象,采取倒退铲车掘取表土的方式,禁止在降雨气候中使用重型机械设备对地表开展碾压与平铺表土作业。其次,从土壤中采集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测pH值,如果场地中分布碱性土壤,基于酸碱中和原理,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酸性肥料,如含有硫酸铝、硫酸钾、过磷酸钙等成分的肥料,定向中和土壤碱性。再次,对浅层土层的厚度进行测量,将测量值与绿化植物的栽植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土壤厚度不达标,使用同类土开展填筑作业。最后,为增强土壤的透水性与透气性,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将土壤翻转与松碎,或是在土壤中加入腐烂树叶来扩大土壤空隙。
        3、苗木种植技术
        在应用苗木种植技术时,需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第一,种植穴挖掘。对种植穴的位置进行复核,深入了解技术资料中的种植穴槽尺寸、标高、土球直径、土壤情况等信息,与现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一切无误后,将穴位划圆,沿圆边向下挖掘,保持种植穴立面与底面的垂直状态,将种植穴的浅层土与深层土在不同区域堆放,清理种植穴底部的砖头等杂质。第二,种植时间选择。综合分析苗木生长习性、现场土质情况、种植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苗木的最佳种植时间。例如,在移栽常绿树种时,尽可量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的时间段内进行移栽,以此来保持树体水分平衡,提高成活率。第三,苗木修剪。为刺激苗木根系的生长,减少水分蒸发,在苗木栽植前,需要剪除枯叶枝干与多余的主干,将修剪后的苗木栽植至种植穴内,随后,开展树穴底土回填与浇水沉降作业。
        4、苗木养护技术
        在苗木栽植后,为提高苗木成活率,需要及时开展洒水养护作业,使得土壤吸收到充足水分,将土壤与苗木根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定期开展洒水养护作业,单次洒水量与间隔周期视苗木树种与生长情况而定。最后,在苗木周边搭设配套的支撑装置,如使用竹竿或木棍作为支柱,将苗木支撑固定,避免苗木受外力碰撞与强风气候影响出现倾斜滑倒现象。待苗木种植一定时间,且苗木根系牢牢扎入土壤时,即可拆除支撑装置。
        结语:综上所述,高品质的园林建设能够代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环保意识,所以作为园林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做好细节处理,在工程建设期间,必须提高对质量管理与关键技术的重视程度,落实上述质控措施,严格控制各施工环节质量,促使我国园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蓉,潘东毅,吴慧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201-201.
        [2]侯文卿.对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几点思考[J].辽宁建材,2011(7):47-48.
        [3]赵建新.浅论园林绿化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2(15):153-153.
        [4]董丽华,许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6):181-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