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黄录斌 徐华
[导读] 摘要:种质是指存在着特定品种中的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 质,因此种质资源又被称为遗传资源。
        龙州县种子管理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532400
        崇左市种子管理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532200
        摘要:种质是指存在着特定品种中的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 质,因此种质资源又被称为遗传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对农作物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1.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农作物种质资源又称育种的原始材料、品种资源、遗传资源、基因资源等。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类型和野生近缘植物中,是改良农作物的基因来源,也是培育作物高产、抗病、抗逆、优质、营养、高效新品种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以来崇左市认真开展地方特色优良农作物品种资源保护挖掘工作,组织7个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充分利用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成果,通过查文献、访专家、走农家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当地特色优良农作物品种资源情况。截止2020年,全市共挖掘特色优良农作物品种资源32个品种,其中江州区的云香糯(水稻);天等县的金皇后(玉米)、黄心薯(红薯)、红芽芋(芋头)、荞头、黑豆、蒜苔;龙州县的山黄皮黑皮果蔗、金龙黑米、下冻细米、本地小粒花生、金花茶、桄榔树;大新县的凹脉金花茶、苦丁茶、黄瓜、小粒花生、小米椒、腊月柑;凭祥市的白皮糯、花皮糯、红皮糯、本地花生、本地大豆;宁明县的思陵黄金红薯、砂仁、那练香糯、黑灵芝、野生红菇、野生松菇、那堪头菜、野生板遂茶;扶绥县的野生古茶树、板包香糯、澳洲坚果等优良作物在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与品牌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国家已经对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出了中长期规划,但对于市、县级相关单位,此项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管理机构分散。如市级农作物种业管理职能分散在农业农村局各科站。其中人事科教科负责监督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指导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管理;种植业管理科(农药管理科)负责农作物种业发展政策、规划,组织实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承担新品种保护工作;市种子管理站,负责种子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负责农作物物品审定推广前的试验以及品种真实检定工作,负责组织新良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等,各县也出现相应情况。二是对地方品种和传统农家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认识不足。随着一些高产栽培种的推广,当地特有的作物种质的重要性被忽视,且逐渐被取代,甚至有些地区对本区域的资源状况缺乏了解,更谈不上保护和利用。同时部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是科研单位的任务,自己的工作重点是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职责认识偏差,致使其对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缺乏。
        (二)基层研究人员流失严重,高层专业人才缺乏。种质资源保存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许多优良性状基因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被认识、发现或利用,出成果难、见效期长,在现有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下,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一些从事种质资源保护、评价的科技人员更多地涉足效益高、显示度高的其他工作,导致保种、评价等基础性工作人员流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才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三)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投入力度不够。市县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周期长、难度大、资源收集、基地建设、日常运行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部分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地建设,日常的运行维护难以得到财政全额安排。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一些应做工作内容被压缩。
        (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设施不完善。我市大部分种质资源还没有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缺乏区域性种质库和复份库,现有保存体系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加快健全保护设施设备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3.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手段,向群众宣传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与重要意义。展示一些特色优质种质资源,提高人们保护种质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组织。稳定而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是保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主导因素。市、县直接承担着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登记、整理、保护等基础工作,直接左右着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局面开展的到位程度。要完善主管部门管理机构,同时建议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的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科技等部门组织的领导机构,做好规划、协调、资金、政策、项目的监督管理等项工作,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保护力度,确保种质资源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建立合理的农业种质资源绩效考核和人才评价机制。

建议国家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予以重点奖励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符合不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特点的人才梯队,完善首席专家、责任专家、岗位专家及其团队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投入力度。建议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投入力度,将种质资源的工作经费、研究经费、运转经费、人员经费等落到实处,形成中央、地方、社会三方面互相支持、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五)建立稳固的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立稳固的保护基地是加速资源鉴定、延繁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延繁、利用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延续性的工作。通过基地的试验、鉴定、整理,可以加速其资源的利用速度,同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延续,而不使其丢失。特别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性适应能力地域局限性强的作物和短命种子、顽拗型种子及无性繁殖作物,必须在相应的地域(县级)建立保护基地,确保稳定种性和品种特征特性。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为了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相关部门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各部门以及社会群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例如,针对各级政府、农业、科技等部门,要通过对相关的政策、文件等进行学习,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当前种质资源保护的严峻形势,明确自身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职责,提高对种植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其次,还可以通过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手段加强对社会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其保护种质资源的意识以及相关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来。
        3.2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技术更新升级
        随着农业开发的深入,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等生产方式转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强化,道路、沟渠硬化,以及杂交品种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一些农作物野生植物资源生境破坏严重,许多地方品种资源不断丢失失传,野生资源甚至濒临灭绝,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非常严峻。
        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迅猛发展,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创新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包括决定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筛选、定位和基因克隆等。如水稻1988年以来,分子生物技术在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褐稻虱,耐盐和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广亲和基因和野生资源耐冷、抗旱基因发掘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因此,政府和相关单位要重视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
        3.3加强各方面投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农作物种植资源保护属于一项公益性事业,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适当加强资金投入来保证工作的稳定、顺利进行,尤其是在种质资源收集以及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要保证其具有足够的经费来源。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置转型资金,对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并大力扶持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引进社会资本,从而实现对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
        另外,除了加强资金方面的投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还要在政策、人才等方面上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政策进行整合,推出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种质资源保护政策,并对这些政策的优先级进行提高;通过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积极吸收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科研队伍,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3.4完善种质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加强资源共享
        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对种质资源保护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种质资源保护中经费、绩效管理以及质量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落实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并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其次,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实现各部门的良好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推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进行。例如,由国家出台相关法律,由政府组织工作的开展,由科研单位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存、育种,由企业推动种质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最后,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要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合作平台,实现国内各部门之间对相关资源的共享利用。例如,通过该平台对种质资源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并对资源进行评价和鉴定,然后从中挖掘出优质的种质资源由科研单位进行育种,由企业进行开发,从而实现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姜淑荣,陈丽娟.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J].中国种业,2017(4):41-41.
        [2]董玉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5).
        [3]汤洁.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J].中国种业,2018(11).
        [4]李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形势严峻[J].农村科学实验,2017(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