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韦庭波
[导读]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韦庭波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堤街道铜鼓井小学,贵州黔西南 552400
        摘要: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抽象性较强的逻辑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内容抽象性比较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对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困难重重,挫伤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自信心,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数学知识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长期学习和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育活动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秉持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为了完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积极的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方式的转换中,数学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会逐渐优化,更加符合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标。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数学课程知识,导致学生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中严重依赖教师,自己无法独立的探究和思考,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会主动地将课堂教给学生,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探究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转换“位置”,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1]。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节课程知识时,教师要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探索问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分类”问题进行分类。教师可以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的探究、思考和学习,并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拓展学生的思考角度,从而让学生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锻炼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进行辅助性引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并且能够在课堂上跟得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认知不够深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获得有效的锻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应用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路,并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授课思路,深化对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2]。例如,在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路。如,教师结合本节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多个思考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区别?”“正方体与长方体面积有哪些计算方式?”“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式”等等。教师为学生设计由浅及深、由简到难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逐步的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了锻炼。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非常枯燥,缺乏兴趣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兴趣,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乐趣体验[3]。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应用。结合本节课程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统计班级学生生日所在月份”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将班级学生的生日月份进行统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出来,并且会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高质量完成实践活动,会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认真思考探究,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反复、深入思考条形统计图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通过活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学习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使得创新思维与数学内容有效融合,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靳占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C]// 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 2019.
        [2]马志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12):42.
        [3]郑国妙.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女报:家庭素质教育, 2020(3):0314-0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