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龙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364000
统编本小学十二册语文教材,只有二百多篇课文,教材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里的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进行大量阅读,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发展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与课内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课内教材的学习带动和促进课外阅读,使阅读成为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保持平稳的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具体可从如下四方面找结合点,来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一、方法上的结合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要充分发挥课内教材的例子作用,让学生把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知识。
小学是打基础阶段。笔者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是应用各单元中提示的阅读方法,进一步完成和巩固课文中以组为单位的“单元语文要素 ”。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掌握比较系统的读书方法,形成比较全面的读书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安排了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能力,要扎实训练好。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开始了比较大量的课外阅读。此时,教师不能要求过高,要紧扣教材的语文要素作为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用课堂上老师教给他们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语,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习方法的练兵场。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实践,学生要基本上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具有理解词语的能力。
只要教师每个单元的教学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扎实开展阅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训练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会螺旋上升。
二、内容上的结合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辐射到与课文相关连的作品中。这样以一课带几篇(或一本),扩散阅读,延伸了课内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课文知识的掌握。根据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延伸。
1.由学节选课文到读整篇(部)著作。如:学了课文《少年闰土》(鲁迅著),就引导学生读《故乡》学习课文《燕子》(郑振铎著),就引导学生读《海燕》。
2.由学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课文到读整个系列作品,如: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魏巍著),就引导学生读作者赴朝鲜前线,任志愿军随军记者时撰写的二十多篇作品的结集《谁是最可能的人》。
3.由学课文到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等有关连的文章。如:小学课本里许多童话、寓言、古诗等小朋友们喜爱的文章。节假日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全集》、《唐诗三百首》等一系列中外名著。
4.由学课文到读课文作者的其它作品。
如:学习课文《白杨》(袁鹰著),就引导学生读袁鹰写的其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袁鹰儿童诗选》等。
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学习内容的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以课文为基础,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拓宽知识面为目的。
三、练习上的结合
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是通过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并接一定规律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因此,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占为已有。写文章时,好词佳句才能跃上纸面;说话时,优美词句就会脱口而出。
统编教材课后编写了许多“读写结合”之类的练习题,要求诵读和背诵的课文(或片段)明显地增加了。这些练习已成为学生积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由于课外读物无“课后练习”,小学生阅读时,缺乏目标导向,往往注重情节的发展,而忽视语言的咀嚼消化。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因此,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不能只动眼不动口和手,必须把课文的练习要求,特别是有利于语言积累的练习要求融入课外阅读之中,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读读、写写、想想,从中吸取精华,积累语言。
1.写一写: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勤动笔。把课外读物的优美词句、名人名言、精彩片断,好的开头结尾等语言精华,抄写在笔记本上,并按一定的类别加以整理。谚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记一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读一读:在摘抄的同时,要对语言精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词句朗朗上口,好读易记。通过熟读就能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日积月累,同学们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仓库”。
3.想一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开动脑筋,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自己和文章融为一体,进入忘我的境界,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目标是什么。把教材课文后思考练习题的要求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为学生阅读提示了明确的目标,引起有意注意,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习惯上的结合
叶圣陶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二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多方面都养成了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可见习惯是要靠平时的训练(这个平时当然包括课内和课外),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必须想办法且要有耐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普遍都很重视,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以个体活动为主,教师较难调控,特别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课外阅读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使课内学习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的同时要提出端正,眼睛与书保持一尺距离;注意力要集中,要学会圈圈,点点、画画;查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阅资料帮助理解文章内容,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等等。
为使“习惯”成“自然”除课内外紧密结合,习惯要求一以贯之外,教师还要有意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养成情况。通过反复的督导、矫正,习惯要求才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又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进入了自由学习的天地,也就有了自我发展的基础。“都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也就能逐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