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乡土资源,浸润思政课堂——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窦文静
[导读]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课程。

        窦文静
        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519000
        摘要: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课程。如何将思政课上得既鲜活又生动,接地气又走心?笔者认为,恰当地选择乡土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涵养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在此,笔者将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探讨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浸润思政课堂的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乡土资源;文化生活;高中思政课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资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思政课教师要对当地的乡土资源如数家珍,并能筛选恰当的乡土资源为教学服务,将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浸润思政课堂、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核心素养开辟新的天地。
        一、选取典型资源,展示乡土魅力
        教师在讲授《文化生活》有关传统文化内涵和表现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珠海市拥有众多特色鲜明、保护和利用价值极高的非遗资源,例如乾务飘色、锣鼓柜、莲洲八仙地色、沙田民歌、三灶鹤舞鹤歌、莲洲舞龙、斗门水上婚嫁、鸡山牛歌、三灶八堡歌等。学生虽身在珠海,却对当地非遗的了解知之甚少。在讲授这一框时,笔者选取了拥有700多年历史、多次亮相全市民间艺术大巡游、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三灶鹤舞。教师以“三灶鹤舞的前世与今生”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时间轴为跨度,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分享。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有的小组探究鹤舞濒临失传的原因,有的小组为传承鹤舞建言献策,还有的小组现场表演了有关鹤舞的小话剧。教材内容的呈现由平面到立体,核心素养目标顺利达成。
        二、开展研学旅行,感受乡土气息
        千百次的空洞说教,不如一次深刻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气息,思政课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小课堂,走进社会,步入大课堂,践行知行合一,传承乡土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附近的斗门古街、赵氏宗祠、菉猗堂、蚝壳墙等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底蕴丰富,都可以作为研学基地。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确定研学主题,优化研学路线,设计研学方案,开展研学评价。笔者曾以“走进清朝古街,感受斗门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研学活动。走一走古朴的青石板路,赏一赏别具特色的骑楼风姿,尝一尝具有百年传承史的鸭扎包,学一学刚柔并济的佛家拳,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情感一点一滴渗透进骨血里……相信这样的体验必将成为学生一生的美好回忆。
三、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宣传普及
        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乡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教师可融汇单元内容,采取大单元设计模式,每月设计一个乡土文化宣传主题,邀请非遗传承人、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或者在乡土资源的传播和发展方面颇有建树的学生家长等来校讲学。通过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在拓宽学生视野之余,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乡土资源的时代价值,萌生未来从事乡土资源开发的职业理想。

笔者根据教材的四个单元,依次设计了“舌尖上的珠海斗门”“你不了解的三灶鹤舞”“一名普通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探秘珠海航展,见证中国腾飞”四个主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分别邀请到珠海某传统美食制作人、非遗传承人、抗美援朝老兵、珠海航展的工作人员到校开展讲座。每一次宣讲,都座无虚席;每一位嘉宾,都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每一次活动,都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学生心里。
        四、挖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文化
        “红色资源”狭义上来说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景观与精神财富。珠海市革命遗址遗迹众多,红色教育基地就有6个: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杨匏安陈列馆、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中共小濠涌支部旧址、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桂山”号英雄登陆点遗址。教师可通过讲好先辈故事、录制红色视频、打造红色课堂、组织现场参观等方式,传承革命文化,实现核心素养。例如,《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笔者就以“品味真理味道,感悟信仰力量”为主题,以珠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的故事一例贯穿,围绕“真理味道非常甜”,精心设计了四个分议题,分别是“甜味从何而来”“为何甜”“有多甜”“会一直甜吗”,层层递进,深入剖析,将本土红色资源作为师生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让党史学习真正鲜活起来。
        五、发挥创造精神,激活乡土文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任务。具体到《文化生活》,教师可以将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笔者在讲授《文化创新》一课时,另辟蹊径,从本校的课间操导入,通过当地几所学校的课间操对比,鼓励学生结合乡土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开拓创新,为本校设计一套特色课间操。话题一抛出来,课堂便“炸了锅”,学生跃跃欲试,思维火花竞相迸发。有的小组提出将当地的民俗文化佛家拳融入课间操,有的小组提出将改编后的咸水歌作为课间操背景音乐,还有的小组将珠海的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与课间操融合起来,鹤歌、鹤诗、鹤舞等“鹤元素”相得益彰,创意十足,活力满满,为乡土文化赋予了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
        六、增强动手能力,开发乡土资源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更好地开发与运用、传承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可结合劳动教育,开设特色手工课、设计课、短视频制作课、网络直播课,对乡土资源宣传推广,真正使学生成为乡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享用者。讲授《文化创新》一课时,笔者以“设计文创产品,推广乡土资源”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对当地乡土资源进行宣传推广。这种尝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且从文创产品的筛选、宣传主题的确定、短视频的录制和剪辑等方面都考验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综合呈现。这样的活动既传播了乡土文化,还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天边不如身边。乡土资源是个巨大的宝库,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学会“就地取材”,整合课程资源,活化思政课程,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使乡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何诗琪.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集美大学,2020.
[2] 李晓波.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 林立娜.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