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阶段中小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困境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叶立荣
[导读] 实验是应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最高形式。
        叶立荣
        乐清市教育技术中心
        【摘要】实验是应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最高形式。实验能力之评价更趋动态,不确定因素影响多,更复杂,但也不是没有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案。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功能要归位,牵扯教育资源方方面面再分配,非一人一个部门可以摆平。我们还有很长的泥泞坎坷要经历。
        【关键词】实验教学 现阶段 困境 评价 归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仪器、教育装备得到了空前发展,我国共制定了近30种中小学各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普实”,上千个县普及了实验教学,全国中小学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亿元。本世纪开始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功能用房面积和教学仪器配置得到了显著改善。当前“薄改”项目、教育现代化县市的建设,更是为有效解决学校教学硬件投入不足的顽疾作了巨大的努力。
        不过,中小学实验教学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即使实验教学做得再好,对学校对教师的实质性正向激励并不大。
        现阶段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困境到底来自哪里?作为教育装备线上的老兵,笔者小结了两个自以为比较重要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走出实验教学的困境贡献绵薄。
        一、现阶段的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价监督困境。
        (一)现阶段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种种乱象,或源自实验教学评价监督不到位。大多中小学学校由于长期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的教育经费连解决教师的薪酬待遇时常常都捉襟见肘,实验教学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教育模式被“低投入高效益”的书面背诵教学模式代替,也就成为中小学学校教育决策者非常“明智”的选择。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一般可以作为一个定量。学生在其他课程或兴趣点花的时间多了,必然影响到实验课的学习实践时间。教师也一样,总体上在教学上花的时间一般也可以作为一个定量,实验准备时间过长,必然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因此,没有评价监督,就没有业务落实。不完善的评价监督,就会有可有可无的实验教学。现阶段中小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乱象,如实验教学人才面临青黄不接专业化不足,实验教学管理岗位事实上变成了福利性、照顾性的岗位,实验教学仪器质量在不断下降,实验教学备课时间过长,业务培训效果低微等,均在呼唤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
        (二)现阶段的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价和监督,无法解决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实验教学评价对实验教学开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各地,鲜少有针对中小学实验教学进行长期的系统性评价。即使在实验室标准化或示范性建设中,实验教学评估也以评估前的造册居多,很难做到“实时、准确和有效”等规范性要求。书面考试形式的实验评价,更让“驯猴”方式的实验教学大行其事,做实验不如背实验几乎是学校的经验教训和总结。部分省市的中考实验考查,由于经费和时间限制,下放学校自主评分,事实已经表明,对促进学校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作用有限。实验竞赛和其他与实验教学相关的比赛,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沦为极少数师生的游戏是必然结果。现行的中考实验操作考查,平台打造和流程设计较为粗糙,漏洞不少,需不断完善始可免于形式,对纠正现阶段实验教学的非正常开展,明显力度不足。
        (三)有效评价实验教学一直是个难题。知识掌握程度之评价接近静态,相对容易。实验能力之评价更趋动态,不确定因素影响多,更复杂,但也不是没有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案。评价如何做,重心在哪,尺度该怎么平衡,如何正视现有实验教学相关数据,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困难得分步规范实施,将会是一个非常考验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浩大工程。
        二、中小学实验教学功能归位的困境。
        (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教育观念导致中小学实验教学功能错位。传统农耕文化教育,读书和学艺是分开的,存在高低之差别。

学校教育非常重视“高端”的识字、读经、作文谓之读书,轻视甚至排斥“低端”的实践技能教育即学艺。学堂或学校只需一位老师,几张桌子,几本书,一群学生构成。这种现象,至今在偏远的农村仍能找到实实在在的影子。而真正要学艺,还得去工坊。工坊由社会底层经营,实践技能教育靠的是师傅手把手传帮带完成的,学徒的技能训练只有达到一定高度甚至炉火纯青时方可“出师”。工坊因为身处低端,不具备学校的普及功能,传承和创新困难一直制约着工坊的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发展,使之难以适应城市工业化大生产。时至今日,广大农村地区的农家孩子,他们的实践技能教育,大多仍然来自拜师学艺,而不是来自学校教育。现行职业高中教育因“读书”氛围远高于“学艺”功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生源往往不足,中途流失也偏大,可见端倪。
        (二)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之本,是教学的一种最高形式。科学源于实验。不将实验实践置于科学知识之上的科学课教学,完全可由语文和数学教学替代,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确立“实验是应用的重要方式,是学习的一种最高形式”教育原则,是科学教育本位的回归,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破解传统农耕文化教育观念,将实验教学真真正正地融入进基础教育,让原来被视为低端的“学艺”回归为高端的应用学习,才是科学课程独立开设的应有之义,更有助于学校教育走出“高分低能”魔咒。传统的“读书”教育,有赖实验教学补齐短板,始可进入更为高级的教学模式。因此,大力发展实验教学,是对传统教育发展具有转型性质的一种改造,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三)现阶段的中小学实验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受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在教学上注重经验知识的灌输,轻视甚至排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一直是学校教育让人诟病的一种现状描述。有的学校(其中不乏知名度高的)依然还是不开实验课,很多时候都是“背实验”,而不是做实验,更谈不上做探究性实验了。现阶段的实验教学,说好听点是一种“熏陶”模式教育,可有可无,事实上并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也发挥不了实验教学该有的作用,与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中的读书人“学艺”非常类似。
        (四)教育资源再分配矛盾困扰着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归位。我们须清醒的认识到,实验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学艺”。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转型期的大国,先验性而非实践验证性的观念仍然充斥着国人生活、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乱流不断,笑话层出不穷。中小学实验教学无疑是帮助国人形成科学生活、生产习惯的一剂良药。国家要进入到创新型阶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显然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在所学的知识基础上学会应用实践。中小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只有如此,国家进入到创新型阶段的基础才能扎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升级现阶段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熏陶”模式,将农村工坊式的“实验教学”转化融入进学校教育,该排上议事日程了。当然,这也对教育投入提出了更高更为具体的要求,其中难免存在着深层的教育资源再分配矛盾。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功能要归位,牵扯教育资源方方面面再分配,非一人一个部门可以摆平。我们还有很长的泥泞坎坷要经历。
        最近教育部将“实验考试”成绩纳入中考成绩,这是一个信号,如果实施得当,有理由让人相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春天即将到来。笔者深信,随着国家政策与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加上几代人的孜孜以求,我们一定能抓住历史机遇,迎来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口述史采访小组 我国教学仪器事业三十年的发展—刘诗海访谈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第24期
[2]吴思诚 抓住机遇,实现教学仪器研制与人才培养的飞跃 物理实验 2016年9月 第36卷第9期
[3]熊波澜.县域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 年第 7/8 期
[4]杨正志 湘西自治州理科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J].实验教学与仪器,1004-2326(2018)S-0113-03
[5] 吴正顺,李芳蓉,张玉.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与对策———以广西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5)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