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村共享中心理念的乡村地区规划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谭任咏
[导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城乡规划学为基础,从乡村地区发展模式研究的视角切入。
        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城乡规划学为基础,从乡村地区发展模式研究的视角切入。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跨村共享中心理念的乡村规划模式。
        关键词:跨村共享中心;乡村地区;规划模式
        乡村振兴的战略不是浮夸的,也不是肤浅的。这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改变农村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研究从农村人民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想法和措施,为农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跨村共享中心理念的含义
        “跨村共享中心”概念是指在农村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形成一个跨行政村界限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由多个村庄的土地组成,服务中心由多个村庄共享。它提供的服务由多个村共享,服务中心带来的发展红利可以全部分享给所有参与的村。
        1.1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享
        在服务中心,规划服务周边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是根据周边村庄的人口规模来确定的。根据每个村的总人口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指标。按照这种配置方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高于每个行政村单独配置的规模,相应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
        1.2产业发展的共享
        通过整合剩余的土地用于每个村庄到服务中心。同时,根据各村产业发展现状,协调制定村与村之间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使村与村之间原有的产业竞争关系转化为产业合作共享发展。产业发展共享不仅是指各服务中心的工业用地共享,还包括村与村之间的合作分工。这是一种协调、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
        1.3发展活力的共享
        由于其他村庄没有实际参与相关开发建设,发展活力的驱动作用不强,难以享受相关开发带来的红利。在这种规划模式下,建立的服务中心由多个村共同参与,所有村都可以参与服务中心的相关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道路建设等相关活动,真正实现了“点对面”。
        2跨村共享中心理念的乡村地区规划模式
        2.1服务中心设置研究
        (1)多种要素的共同结果
        服务中心的最终定位是行政区划、地形、道路交通、服务中心服务半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根据每个村行政区划的特点和当前发展结构的特点,确定可以设立的服务中心数量;然后根据地形分析和相关底线控制确定服务中心的建设面积;最后,根据交通建设服务中心的一般服务半径和未来道路,确定服务中心的具体位置。在选址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村民的需求和愿景,完成多方面的论证。
        (2)服务中心用地规模的弹性设置
        在该规划模型中,服务中心的土地利用规模由服务的村庄能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最大值决定。这个尺度的设定只是为了设定上限,也就是在相关规定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些什么。拥有最大的村建设用地规模。这样设置是为了保留该村未来发展用地,确保该村随时可用。
        2.2村庄公服配套研究
        (1)服务均等,构建乡村生活圈
        传统规划模式中“全覆盖”的“一刀切”方式只能保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保障,不能提高服务质量,即不能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均等化要求。该规划模式将现有村预留的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的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的二层空间布局相结合,构建基本的农村生活圈,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并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2.3村庄产业发展研究
        (1)以服务中心为助力点,因村制宜
        各村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服务中心的增长极,发挥服务中心的土地供应和高效服务的发展优势。

将不同乡村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服务中心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以服务中心为中心的生产性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状况,确定适当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村庄产业发展结构。
        (2)合作共享,发展多村产业联合体
        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单个村庄的小规模开发难以开发市场,形成规模促进产业发展,小规模产业发展难以开展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服务中心用地为基础,建立多村合作共享的产业发展综合体,不仅可以扩大农村产业规模,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形成品牌效应,还有利于相关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这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
        2.4村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1)整合资源点,设置不同发展策略
        通过实地考察,在城镇区域内整合具有发展前景或意图的旅游资源点。根据旅游资源点现有的旅游主题,将其划分为自然风光、农业观光、文化学习等不同的开发类型,并针对各自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
        (2)充分利用服务中心对于旅游资源的带动作用
        在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中,要充分发挥服务中心在土地开发中的作用,积极开发服务中心的相关设施,构建以服务中心为旅游服务和集散中心,向周边旅游资源点辐射的旅游网格化发展。在设计旅游线路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服务中心作为中间服务点,充分连接各区域的旅游资源,形成点相连、服务中心穿插的旅游线路系统。
        (3)合理配置其他建设用地为旅游发展服务
        在规划村聚落外的旅游资源时,如自然观光旅游景点等,可以在城镇区域的土地利用水平上配置相应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按镇级划拨,列为其他建设用地。在这一类中,用于建设旅游相关设施。
        3该规划模式技术要点总结
        3.1强化中心,打造以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
        该规划模式的核心是基于服务中心的“跨村共享中心”。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在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来。退出服务中心的角色。同时,结合农村地区的田园形态,形成以服务中心为主要开发场所、以田园村落为生产要素的田园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中,除了对位于基础村的小规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覆盖规划外,对于一些需要升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主要选择在每个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中心的服务人群,按照相关设施的布局标准进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布局。形成基本服务就近满足、其他高水平公共服务在服务中心解决的农村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既有基本保障又有质量提升的基本生活圈体系。
        3.2村庄分类,因地制宜地制定村庄各方面发展策略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整个区域的村庄划分为村庄发展阶段,并根据村庄在各个方面的不同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每个村庄的发展战略。例如,根据不同村庄的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方法;根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现状,制定适合的旅游发展路线等。
        3.3区域联动,注重区域内的相互合作
        不同于以往基于村庄规划的村庄发展建设规划,这种规划模式是基于城镇规划层面,在整个农村地区的所有村庄进行的。因此,规划可以充分发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合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接服务中心,加强了村与村之间各方面的合作。
        总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法必将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的规划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晨,杨贵庆,徐浩文,王昱菲.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机制解析及规划策略——以浙江省三个典型乡村地区为例[J/OL].规划师,2021(02):21-27[2021-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210.tu.20210329.1630.032.html.
        [2]刘婷.浅谈江南地区乡村旅游规划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J].艺术家,2021(01):48-49.
        [3]杨秋惠,顾守柏.新时代改革背景下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上海国土资源,2020,41(03):6-1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