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四川省内江市第三小学校,四川内江,641100
摘要: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青少年拥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引导青少年具有爱国精神;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担负着引导学生精神世界的任务,为此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价值魅力,使得小学生在语文教学当中学习传统文化,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以及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引言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本着科学教育的精神给予学生教授文化课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为此本文首先陈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之后,再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做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融合,以此来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继承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同时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发掘语言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利用语言可以记录人类历史的文化。在小学的语文的教学当中,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意味着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使得小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感受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让小学生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而才能够很好的以继承以及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课标的要求当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了基础文化课知识的同时也拥有爱国责任感,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无形当中赋予了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小学生拥有爱国精神。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当中,拥有着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给予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端午粽》等,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也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使得小学生能够了解过去的英雄人物,赋予小学生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给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给予了学生爱国情感的精神引导,使得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最终引导小学生的精神世界[1]。
2.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必不可少审美教学环节。通过审美教育来引申感性教育,最终推动其他方面的教育发展,使得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得到情感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为此给予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能够塑造小学生健全的心理功能,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抒写着美好的词句,蕴含着真挚的感情,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因此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挖掘语文教学内容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收纳了很多优美的古诗词,古诗词当中拥有协调的音律,使得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发学生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长此以往能够养成学生朗读古诗词的习惯,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江南》时,该首古诗词的后四句描述的是鱼儿在水中嬉闹的场景,而使用的手法是反复修辞手法,将江南采莲的美好场景生动的描绘了出来,使得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学生对于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古诗词的内容,同时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使得学生拥有审美能力,继而给予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1.带领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当中的古诗文进行诵读与鉴赏
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教材当中的古诗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当中蕴含的优美词句,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咏鹅》时,通过对该文的反复诵读使得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生动优美的画面,在湖水当中有天鹅,天鹅在水中挥动的翅膀,游来游去,它们的脚掌在水中波动着,使得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波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动美好的场景,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2]。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时,通过对于该首诗文的反复朗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了庐山瀑布的壮阔场面。如此可以看出教材当中古诗文的词句优美,引导学生对古诗文的词句进行学习以及感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带领小学生学习《夜宿山寺》时,让学生对于课堂需要学习的新诗词发音的准确读取,之后让学生能够对于诗文进行有节奏的诵读,使得古诗文的韵律美能够被学生感知,之后让学生能够理解以及感受诗词当中“危楼高百尺”的夸张手法,为此在进行诗词的朗读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夸张性的肢体动作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当中所描述的震撼场景,并且利用深情并茂的面部表情以及语感来进行古诗文的解读以及诵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该首古诗文的自由诵读或者男女分工阅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来培养学生进行古诗文阅读的热情,最终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古诗文的朗读,掌握古诗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
2.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阅读
对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经典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例如教师的带领学生进行《草船借箭》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了解与诸葛亮事迹相关的故事,并且让学生在课外对于相关的材料进行积累,让学生之间进行分享以及交流,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在进行课外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借助阅读知识竞赛或者故事会等方式来有效的激发及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课外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同时通过有关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能够给予学生进行自我展示以及交流的平台。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动画或者图片来引发学生进行学习以及探究的欲望。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品的方式来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场景或者事迹的表达,逐渐使得学生熟知经典文化,缩小经典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于继承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以及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弘扬以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受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熏陶,引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以及探究的兴趣。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将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内容编撰成阅读书籍,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弟子规》等等,使得学生通过对于优秀的课外书籍的阅读来感受以及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以及荣誉感,有利于弘扬以及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陈述可以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经典读物的阅读,来让学生感知以及学习传统文化,同时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分局较为零散,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给予学生建立健全的传统文化学习体系,方便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及了解。
参考文献
[1]陈永登.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J].参花(下),2021(03):54-55.
[2]吕平.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01):166-167.
[3]任瑞娜.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新课程,2021(01):156.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3年9月,女,汉族,四川简阳市,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