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以虚现实”阅读方法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吕雪丽
[导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以翻译为基础,要求高中生熟知课文实词、虚词,这是做好文言文阅读的关键。
        吕雪丽
        商丘市回民中学     476000

        摘  要: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以翻译为基础,要求高中生熟知课文实词、虚词,这是做好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实词的作用毋庸置疑,教师授课也往往侧重学生实词的识记和积累,而虚词的意义和运用却经常被忽视,这就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关注虚词,认知虚词,找出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关键词: 文言文   虚词   以虚现实   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以翻译为基础,高中生需要熟知课文实词、虚词,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文言文课堂教学往往侧重学生对大量实词的识记和积累,却经常忽略虚词及其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虚词的认知,不断积累知识,掌握虚词意义和作用,运用“以虚现实”阅读方法,达到精准翻译文意,逐渐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效果。
        一、认知常见虚词的作用与意义
    虚词的用法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具体课例,积累常见的虚词,推断虚词用法和意义,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和思想价值。虚词的意义、作用主要从句意推断、语法结构、表情达意、抒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情景揣摩、句式分析、实词趋向、音节辅助等方式锻炼文言虚词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传统语言文字的认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
        二、释义“以虚现实”阅读方法
        “以虚现实”阅读方法的“虚”是特指文言虚词,有些虚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际意义。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
        “现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虚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实际意义,只是句子中表现的强弱不同;二是名义上作为虚词,但在句子中却有实际用法。虚词作为文言句式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当句子结构,协助实词理解文意。虚词陪衬实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传递情感态度。同时,虚词在结构上具有调节句子节奏作用,使句子富有音韵美。
        三、探讨文言文“以虚现实”阅读方法
        古代语言以单音节为主,翻译时应“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学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做好全篇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虚现实”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系统认知文言虚词,归纳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意义,发挥联想想象,触类旁通,进行虚词知识拓展,使虚词达到陪衬或充当实词的表现效果。“以虚现实”阅读方法主要包含句意分析法、带入筛选法、上下文断句法、结构推断法、标志确认法等。学生通过运用“以虚现实”阅读方法,翻译文句,疏通文意,把握情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以虚现实”阅读方法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课堂上共同分析、探讨虚词的作用,并进行“以虚现实”阅读方法分类归纳,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以虚现实”阅读方法。


        1、分析句意法
        依据句意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如虚词“而”作为连词,连接句子或短语时,可以表示修饰、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里的“而”表修饰关系;荀子的《劝学》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表递进关系;《捕蛇者说》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2、文意推断法
        把握文句意义,确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鸿门宴》中“臣请入,与之同命!”,“之”作为代词,是上文的“项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通过文意推断,“广陵”为地点,虚词“之”可推断为动词“到”的意思,具有实词意义。
        3、代入筛选法
        在理解、熟知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的基础上,学生阅读和解题时,代入句子理解,确定虚词意义。虚词“其”,作代词,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其”字,译为“他们的”;“其”作副词,表商量的语气,如《烛之武退秦师》有“吾其还也”,译成“还是”;表示反问语气,“其孰能饥之乎?”(《师说》)。根据“其”的几个意义,逐一代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进行文意筛选,“其” 表示反问语气。                                                        
        4、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句式讲究整齐对称,抓住句式特点,可以从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土”(《过秦论》),因为句式整齐,对称,我们可知虚词“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5、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宾语前置的标志“之”字,“何罪之有?”“何如?”;定语后置句的标志“之、者”,如“马之千里者”、“客有吹洞箫者”;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五、重视虚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学生灵活运用“以虚现实”的阅读方法,通过结构分析、文意推断,语境揣测,标志确认,代入筛选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让文言文阅读有思路可参、有方法可循,实现文言知识、阅读能力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增强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霞村《古代汉语虚词类解》 山西教育出版社
【2】曹日生《文言常用虚词通解》 湖南教育出版社
【3】王亚娟《形似实异虚词的教学方法分析》J语文学刊,2013(10)
【4】刘丹丹《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说略》J北方文学,2018(15)
【5】张谊生《张谊生虚词研究系列著作》J汉语学报,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