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杰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541200
摘要:统编教材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课堂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都是由教材精细化讲解构成的,高中历史教师会在这之中穿插一小部分历史典故的内容,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大体上还是以统编教材中的编写顺序基础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加入优化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目的是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并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历史课堂的习得体验。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引言:在传统的较为僵化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将学生的范围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历史版块或者某一个主题上,但是并没有创造性地尝试将单一主题和多样化类型文本结合起来教学,这会对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并且割裂了历史教材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创造性使用统编教材这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时,需要结合高中生的思维模式进行课堂参与体验方向的改革实践。
一、利用统编教材在建设高水平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依托统编教材的历史教学方法需要高中生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实践定位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教师精准化定制学生的教学设计提供科学性的依据。因此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指导操作中严格遵循以统编教材为依据的教学准则,严格利用课外方法对每篇历史教材单元的主题进行一个严格的分析。
但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实践应用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没有对教材主题依据自己班级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一个细致的历史分析调查,因此在帮助学生搭建历史教材多元化脉络的过程中也没有做出一个正确的主题引导。所以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体分析自己对统编教材应用方式的分层管理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材分层管理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新的历史思维发展新方向的突破。
二、统编版教材在高中历史层次化教学过程中的优化策略探讨
(一)密切吸取教材文本进行多元化主题的更新
众所周知,在以统编教材为指导的历史教学课堂过程中,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严格筛选出一些适合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主题,但是由于高中生自身年龄以及阅历发展不成熟以及差异化的特点就为历史教师选取恰当的课堂教学的主题增加了许多的难度。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从自己的教材中广泛寻找能够承载自己与广大学生共同意识的能够进行历史指导的主题。
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依据统编教材简化和学生共同找寻主题的难度,这有利于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酝酿来提升自身的对历史教材文本的层次化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中的《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这里面的教材内容设定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教学主题,比如我国进入到封建制国家主要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相关重要的历史事件等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以教材为主线进行历史知识的顺序梳理,从而提升主题式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借助统编教材进行历史责任感的积淀
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历史教师在历史板块只是单纯地使用教材中现存的文本进行教学,那么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人文素养的陶冶,就会使得历史课堂的构建效果大打折扣,毕竟很多高中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目的是能够通过对教材文章的透彻理解掌握背后的历史真理。又或者并不是教材上的所有文本都适合高中历史教师拿来进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这时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依据自主完成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启蒙。
例如,在教授《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课的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一单元的考点上,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依托统编教材立足《共产党宣言》向学生普及资本主义的弊端,并且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养成意识。
(三)依据教材文本进行课外教学途径的改革
高中学生同样需要一些历史课外活动来调剂自己的学习压力,为此,高中历史教师依托统编教材为学生开展一些能够进行改良的课外活动。例如,在教授《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不同的学生依据自己别具一格的现实生活阅历会有不同的感悟,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和教材所学内容,对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预判,以此来缓解高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紧张和压迫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引导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依据统编教材为契机来展开历史教学,并且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带领自己班级的学生通过立足教材,对主题进行多元化改革以及通过课外活动的广泛涉猎,从而实现板块课堂构建瓶颈的突破,如此一来高中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过程中就会广泛接受到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强化自己历史转化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加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设计策略及其依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12):9-11.
[2]胡茂强.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J].教育界,2020(4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