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中的应用观察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4期   作者:胡淋
[导读] 目的 以学龄前龋齿患儿为例,探究综合护理干预价值
        胡淋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 目的 以学龄前龋齿患儿为例,探究综合护理干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学龄前龋齿患儿;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间;选取总例数:62例;分组法:抽签法平均分组;每组例数:31例;组别和护理实施: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综合组行综合护理,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综合组的配合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同时综合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为P<0.05,差异显著;龋齿增加情况对比结果为综合组明显增加数目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学龄前龋齿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提升防治效果,其不仅可以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和患儿的配合度,还可以降低龋齿的增加数,具备推广意义。
        关键词 综合护理;学龄前儿童;龋齿
        龋齿是口腔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人群,但多见于小儿。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上升,儿童食品中的糖以及精细食品的比例也有了明显的上升[1],同时小儿龋齿的发生率也有了明显的升高。据临床相关研究表示,在治疗小儿龋齿的过程中,因为小儿年龄较小,发育还未成熟,因此易出现害怕、恐惧的心理,从而抗拒治疗,而儿童龋齿的治疗效果与儿童是否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2],因此本文将以我院收治的学龄前龋齿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患者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文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2例,均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学龄前龋齿患儿,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平分成两组,一组为常规组,一组为综合组。
        常规组:本组31例患儿中,男患儿有16名,女患儿有15名,最小年龄者3岁,最大年龄者6岁,平均年龄为(4.77±0.11)岁;平均龋齿颗数(4.54±0.66)颗。
        综合组:本组31例患儿中,男患儿有17名,女患儿有14名,最小年龄者3岁,最大年龄者6岁,平均年龄为(4.85±0.12)岁;平均龋齿颗数(4.63±0.57)颗。
        上述患儿的基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组:本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如下:在患儿及家属进入医院后,需要安抚患儿的情绪,将其置入牙椅上,并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儿的情况,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同时为家长介绍后续的治疗流程,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直至治疗完成,每次治疗完毕后,需要叮嘱家长患儿的复诊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3]。
        综合组:本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待患儿及家属进入诊室后,护理人员需要面带微笑,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降低患儿的紧张和陌生感,并主动与患儿及家属交谈,安抚患儿的情绪,在此期间,应该详细的倾听患儿的主诉,并做好耐心的解答工作,如果主诉中患儿有说出自己的不适感,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便于及时了解患儿的情况,同时以鼓励的方式,帮助患儿建立信心,使其勇敢的面对治疗(2)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日常喜好,分析患有龋齿的原因,并做好健康教育,叮嘱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以通俗的语言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明确龋齿治疗的必要性、危害以及后续的治疗流程、效果,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保证整个诊疗流程的顺利进行(3)在做好健康教育后,可以带患儿和家长进入诊疗室,以播放幻灯片的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安抚患儿的情绪,必要时可以告知患儿可以触摸治疗的设备,降低陌生和紧张的情绪,提升配合度,在此期间还可以指导患儿进行肌肉放松、卷舌、呼吸等训练[4](4)在诊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例如:四手操作,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执行,保证整个诊疗过程顺利进行,并用简单的语言以及肢体行为安抚患儿的情绪,例如:可以用诙谐的语言来告知患儿来照镜子,或者是将探针比喻成抓小虫子的钳子,以安抚患儿紧张的情绪(5)治疗完毕后,需要告知家长监督患儿24h内不可以使用患牙咀嚼食物,如有吞咽困难、不适感等,需要及时安抚患儿的情绪,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提升患儿的信心,同时叮嘱家长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保证口腔卫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糖果食用过多、饮料饮用过多等[5](6)叮嘱患儿家长复诊的时间,并在复诊前一天打电话通知,保证患儿按时复查,如复查期间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来院诊疗。
1.3疗效判定
        本文综合组和常规组以患儿配合度、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龋齿增加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临床实际数据,其中,配合度包括:配合、基本配合以及不配合,划分标准分别为:患儿能够主动接受治疗、患儿不愿意但是能够勉强接受以及上述情况均未达到。护理满意度以调查问卷表进行,包括: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
        龋齿增加情况:半年后复诊时,检查两组的患儿龋齿的增加情况。
2结果
2.1 配合度
        如下表一所示,从配合度上对比,差异明显(p<0.05),综合组配合度较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如下表二所示,从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上对比,差异显著(p<0.05),综合组较高,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3龋齿增加情况
        如下表三所示,从龋齿增加情况上对比,差异显著(p<0.05),综合组的龋齿增加数明显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龋齿又称“虫牙”“蛀牙”,是小儿常见的口腔疾病,致病因素与细菌侵入,导致牙龈硬组织遭受慢性的破坏有关,随着病情的发展,龋齿会导致牙体出现缺损,从而出现龋洞,且难以修复。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时较长,且存在不适感,因此患儿会出现不配合,甚至存在抵触的情况。而在此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是确保治疗顺利的重中之重。综合护理能够全方面的满足患儿的临床需求,既能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又能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对学龄前龋齿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日芳.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5):2655-2657.
        [2]赵鲜.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02):45+49.
        [3]李冬梅,赵玥.儿童预防龋齿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4):59-60.
        [4]隋肖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小儿龋齿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2):96.
        [5]傅鐛榕,张虹.综合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7,36(33):168-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