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赵雅兰
[导读]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然选择。
        四川省旅游学校  四川成都  610218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然选择。《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为例,从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凸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打造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德育培训和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等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安全管理;实施路径
        一、引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在当今社会,要做一名有为的青年,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可贵品质,有才无德,对国家、对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而培养青年具备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校园的专业课堂中引入思政实践教育[3]。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广泛,不仅涵盖了基本的建筑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涉及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应用。从行业现状来看,建筑行业从业环境较差,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特别是普通的工程技术岗位,大都存在任务繁重、工作劳累,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等问题,这对于青年们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而建筑行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需要大批专业性强、吃苦耐劳的热血青年投入其中,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已是大势所需,这是高校响应国家教育改革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是当代德育素质教育理念必要的教学方式。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建筑工程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都必须涉及到的内容。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全过程有基本了解,掌握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知识,为学生毕业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1、学生有能力根据已学有的施工安全技术知识,参与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2、熟悉并运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关于安全文明施工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进行日常的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并能正确处理违规违章;3、能对班组进行安全生产交底,能对企业工人进行日常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考核,能参与施工安全事故调查、分析、处理,会写事故报告。
        (2)能力目标:1.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很强的责任心,贯彻“安全第一”的安全防护意识;2.具备环境保护意识,针对不同工况,选择具备环境保护的方案;3.具有准确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准确编制安全生产工作计划;4、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能与参加工程建设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甲方单位的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工程中的相关事宜。
        (3)情感目标:1.具有讲诚信、重承诺、肯吃苦、肯奉献、勇于负责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良好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5.具有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现状
        在我校《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这门课程的讲授教学中,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与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并且有些教师对该“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授课方式、方法及切入点,不能贴近课程实际、不能很好地换位思考,与时俱进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最终导致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没有很好的结合,更多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此外,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总想着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不能很好的转变观念,不能将掌握知识与工程责任、工程安全意识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导致学生的学习陷入到重知识、轻德行的学习风气中,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初衷。
        三、《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建设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将课程建设与独具特色的行业精神“吃苦、奉献、担当、诚信、务实、创新”进行结合,此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引领贯穿于整个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形成兼具社会、行业、课程三者特色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色思政课程[4]。在课程内容设置时,依据整本教材的教学任务,充分挖掘蕴含在各个知识点中的思政教育因素,课堂中更多地向学生介绍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正能量以及积极向上好青年应该做的事情,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作业,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待人和物,将课堂思政的功能最大化,做好每门“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做到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使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比如教材中关于劳动防护用品采购,需要检查是否具有“三证”,即“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书”、“安全鉴定证”。

那如果采购人员不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采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产品滥竽充数,而碰巧在高空作业的时候,施工人员使用了采购的这批不合格的安全带,发生高空坠楼的危害,工地将会发生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从技术上,在劳保产品进场时,库房管理人员应该仔细核对品牌、规格、等级等;在施工中注意正确使用劳保用品;施工单位应有严谨、公正的管理体系,严防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行为。从人员素质上讲,要讲诚信,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每位同学在校期间就应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讲述作业安全管理时,会涉及施工现场环境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职业危害的预防和管理、重大危险源辨识等知识。作为未来的土建类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要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辨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对现有的工程隐患能够迅速进行排查,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来启发学生对工作方法、工程技术方案不断创新。同时需要教育学生以辩证的思维认识工程主体之间各方的关系,秉承自由平等原则,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职业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而担当是工程技术人员权利与义务中重要的一环,对待工程建设、工程事故要以责任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心底建立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与担当,真正做到对“工程”的敬畏,对职业的热爱,不断磨砺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鞭策自己。授课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梁思成等国内杰出建筑师和优秀案例等内容,加强建筑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
        (二)凸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将专业知识融合德育传授给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因此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好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储备,要理清楚每个专业知识点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双重讲解,用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配套相应的知识点。在原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基础上,新增思政目标。
        例如在讲解施工现场事故原因这个知识点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有直接原因,还有间接、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德育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三)打造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德育培训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授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除了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新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第一,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自己的德来感染学生,作为学生的表率。第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结合,而且与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将课程知识和个人理想穿插起来讲,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也可让学生明白理想信念与社会担当之间的关系,做到值好勤、站好岗、担好责。第三,是加强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团队成员涵盖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班主任,将不定期的开展团队德育专项研讨和学习,增强团队成员的“育德意识”,培养和“育德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德育研讨会和讲座、调研等方式,强化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德育经验,分析课程育德方法,达成共识,并将其规范化。
        (四)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德育功能,我们应该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积极探索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够体现德育考核的模式。在某些院校,正在积极推进“3+1+1”的考核模式,其中,“3”主要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和技能实训成绩等内容;“1”是指职业道德素质考核;“1”是指期末考试[5]。通过五项评分按 3:2:5 的比例综合衡量,计算学生最终期末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克服了学生考前临时突击、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知识点的缺陷,同时关注课程德育效果,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道德培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为出发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该课程中,与教育部所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相契合。本文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必然性,接着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课程性质、目标和现状进行梳理,最后从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凸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打造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德育培训和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此研究对其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课程思政[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E%E7%A8%8B%E6%80%9D%E6%94%BF/22421661?fr=aladdin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潘磊."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融入思政实践探究[J].经济·管理·综述,2020(2)129-130.
        [4]郭华."课程思政”融入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路径探究[J].山东化工,2020(49)175-176.
        [5]李鹏."课程思政”在《风险管理》课程的实施路径[J].智谋方略,2019(35)129-131.
        作者简介:
        赵雅兰,硕士研究生,四川省旅游学校建筑系专职教师,主讲课程是物理,计算机辅助设计,BIM概论和建模,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