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县国土资源局 辽宁朝阳 122300
摘要:要想提升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不断优化空间规划的效果,妥善解决空间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具体分析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现状,并且按照相关规定规划分类标准,具体研究有效方法,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显得非常必要且关键。按照空间规划的特点,整体提升土地利用率,始终遵照规划分类标准,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的细化,继而取得最优化的空间规划效果,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规划分类标准;研究
引言:国家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的过程当中,做好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期的空间规划走向了岔路口,工作矛盾增多,无法做到统筹规划,实现绿色协调发展目标。社会各界对于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关注,我们要共同肩负起重任,针对以上问题寻找更合适的解决办法,在生态资源的保护上下足功夫,认真梳理适用于全区域、全类型、管制要求的规划分类标准。下面,笔者就此阐述了一些个人看法。
1、空间规划视角下土地利用特点及应用
1.1特点分析
对比分析可知,城乡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目前在用途分类划分标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划分思路来看,城乡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普遍遵循着以下原则:第一,重类型区分,轻标准唯一。土地利用方式,实际经营特点,全面覆盖特征,地貌植被类型等,都可以作为分类标准,不同级别间的关系划分的很清楚,避免了重叠现象的发生,不光追求分类标准的唯一性,土地可以有多种用途。第二,土地资源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实现了全面覆盖,保证了空间唯一,在具体空间中落实某一特征的资源类型,坚持统一化的用途分类原则,展开规划层级相互协调,利用好各层级的关系,进行分类依据的无限细分,实现了空间布局的无缝连接,规划期间,加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努力构建完整的分类标准结构,即可建立地类转换关系规则,继而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
1.2实际应用
不同的空间类规划实际应用用途分类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会以一套用途分类体系为基本框架,并坚持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用地结构的布局,布局的整体优化,形成合理规划的基本思路。在建设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内,一般采取的是规划任务倒推法,会结合规划任务、区域功能等,完成规模管控目标,保护土地资源,强调用途规划以及规划管理的相统一[2]。但是,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干扰影响,过分强调规模管控,容易造成空间布局合理性的提升阻力重重,实际发展中也会出现诸多矛盾,从而弱化土地用途。最后,相对于现状分类,规划分类自成体系,如林地利用分类;或对资源现状分类直接进行评价分区的方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2、空间规划视角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构建做法
首先,现状一级类。对草地的含义上增补“不包括城镇草地”以区分于公园与广场用地中用于绿化的草地。为了将农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统一纳入城镇居住用地分类进行规划管理,新增设了居住用地,并为了与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加以区分,修改了后两者的含义。为了加强对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的规划引导,并将其范围扩大的全域区域,故将其调整为一级类,并修改其含义,且两者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为了与湿地分类充分对接并落实陆海统筹,对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含义进行增删。其次,现状二级类。
为了反映城市绿化苗圃郊区化、苗圃地经营多元化等实际情况,区分临时占用耕地、园地等种植苗圃的情况,新增设“苗圃地”为园地下的二级类,并修改了其他林地的含义以示区分[3]。为了将天然草地与其退化、沙化、盐渍化的草地和生态退耕还草地加以区分,满足相应管理需要,增加了人工牧草地的含义。为了与乡镇集市临时设摊用地区分,修改零售商业用地的含义。为了将规范乡村旅游中民宿用地、区分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修改了旅游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含义。为了与城市分类充分衔接,修改了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仓储用地、机关团体用地、体育用地、宗教用地等6个二级类的含义,增加了康体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住宅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安保用地、供水用地、供电用地、供燃气用地、供热用地、通信设施用地、广播电视设施用地、排水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环保设施用地、消防设施用地、防洪设施用地、其他公用设施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等22个二级类及含义。为了明确区分乡(镇)、村庄范围内住宅用地的附属道路,修改了住宅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的含义[4]。为了加强对殡葬用地的管理,修改了殡葬用地的含义。为了明确将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纳入轨道交通用地范畴内,修改了后者的含义。为了明确将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沟渠归入建设用地,修改了沟渠的含义,以示与防洪设施用地的区分。为了充分与湿地分类中的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对接,修改了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的含义,增加了近海与海岸湿地和其他人工湿地及含义。
3、空间规划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构建思路
第一,规划用途一级类。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原分类农用地中具有生态保育功能的用地全部调入生态用地。第二,规划用途二级类。为了将国家级公益林和天然草地纳入自然生态用地进行统一管理,修改了林地的含义,调整了人工草地的名称及含义。为了实现全域生产、生活空间分类统筹管理,增设了城乡生活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区域交通用地。为区分城镇村范围内外交通用地,调整了区域交通用地的名称及含义。为了满足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的要求,增设了自然生态用地和人工生态用地。第三,规划用途三级类。为了区分城镇范围内的防洪沟渠,修改了农田水利用地含义。为了区分农田水环境改造和渔业发展用地,增设了农用坑塘水面[5]。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城乡生活用地统筹管理等目标,增设了商服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城镇村交通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其他城乡生活用地等7个三级类。为了加强规划对工业生产空间的管控,增设了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其他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为对接生态公益林、天然草原、湿地保护等相关规划,增设了生态林地、生态草地、近海与海岸湿地、其他自然生态用地、其他人工生态用地等。为加强对天然河流、湖泊、坑塘水面、滩涂等自然生态用地以及水库水面的保护,修改了其含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应该对土地规划的实际影响展开具体的分析。现行的规划用途分类标准中蕴含了许多思路、技术手段等,相关人员应辩证思考标准用途,注重完善用途分类。进行规划用途分类优化,有效调整规划用途分类并吸收更多的成熟做法势在必行。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可操作性,空间规划视角下土地利用即可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东鹏.县域生态用地空间规划研究[J].勘探测绘2020(04)92-93.
[2]李文英.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江西建材,2020(15)75-76.
[3]郭峰.空间规划视野下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32)99-100.
[4]付鸿飞.空间规划视角下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可行性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9(07)50-51.
[5]徐丽丽,张晓明.我国现有空间类规划标准衔接与建议[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