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身份证号码:430721****11260014 颜龙
摘要:如果施工工艺与新技术更新迭代是推动新型建筑得以实现的发动机,那么本人觉得施工现场的小创新就是这台巨大发动机的润滑油,让这趟建筑发展高速列车行驶得从容稳定。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使更多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施工经验浅谈施工现场小创新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项目概况:本文创新案例均来自本人主持的某住宅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5968.69㎡,地上面积43009.64㎡,地下面积12959.05㎡。塔楼地下两层,地上16-17层;洋房地下一层,地上7层;整体车库为地下一层。住宅均为剪力墙结构,地下车库为框架结构。
一、安全措施创新
1、安全新视界
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一般均以安全员的直接巡查巡检为发现安全隐患的主要方式,但现今随着施工速度的加快,施工体量的加剧,单体高度的加高,仅仅靠安全员的腿手眼已经无法全面及时的发现现场安全问题,甚至本身有些危险区域的检查工作就是一个安全隐患。
针对此问题项目部正好借助5G技术蓬勃发展,提出了多维度安全监管模式——“安全新视界”。即将传统定点网络视频监控、安装在安全帽上的便携式网络视频监控、航拍机监控三大套设备,通过现场搭建的全范围覆盖网络互联,形成统一的系统。
传统网络视频监控负责定点监拍,适合宏观把控现场整体进度和场区警戒安全;安全帽上的便携式监控佩戴在工长及安全员头顶,实时记录和传输现场第一视角,让更多的后台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做出应急处理指示。无人机负责对复杂危险的高空区域进行巡检,如检查外架节点、屋面施工等。通过后台的备份,不仅可以对违规情况进行记录还可以分析各类险酿事故,从而达到对现场全员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监控目的。
并且,该系统也可以拓展安装到塔吊操作室和信号工安全帽上,使得塔司能够从信号工的角度观看地面吊物及周边人员的状态,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信号工的指令意图,减少起重吊装事故的发生。此作品获得了当年的吉宝置业安全创新金奖,详见图一和图二
.png)
2、半卡扣式临边防护
传统临边防护主要两种,钢管扣件组合式、定型成品格栅式。通过使用发现这两种临边防护在应用过程中容易被工人拆除移动,且一般为落地式,在后期地面装修阶段需要二次搭设,对成本控制和安全保证均不是最优的选择。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部改良了旋转扣件,制作出一种半卡扣,配合三根φ48普通钢管和膨胀螺丝就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如图三)。此创新应用基本可以延续到外窗框安装完成,即使是在砌筑外墙二次结构时也只需要拆除下排一至两根横杆,保留最上排横杆,完全改变了传统临边防护做法在外墙二次结构施工阶段临边防护缺少的安全风险。同时此创新作品还获得“北京市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创新奖”(如图四)
.png)
3、活动便携式安全挂钩
施工现场的临边作业一直是现场重大安全风险,针对临边作业的安全防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系挂安全带,但由于工人施工是动态的,如果工人无法方便快速的找到安全可靠的系挂点操作工人往往抱着侥幸心态选择不予系挂。
针对这种情况项目部创新发明一种活动便携式安全挂钩。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主体结构的穿墙螺杆眼、山型卡、螺母并搭配独立设计的可拆卸移动挂钩、安全带,使外墙构件的每一处螺杆眼均可作为安全系挂点(如图五)。此工艺及材料价格低廉可重复使用,项目对所有参与临边作业的工人均要求进行配发。
.png)
4、电子多媒体人员入场教育
建筑施工现场人员繁杂,进出场频繁,工种多样,入场资料分类保存工作量巨大。同时传统的入场教育和安全交底大多是口头和书面形式,对于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的工人群体这种宣讲形式往往理解不透彻,记忆不深刻。
为了解决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这一突出问题,项目部积极推广使用了一种——“电子多媒体入场教育系统”。该系统直接通过读取身份证信息及指纹认证一站式进行人员信息识别及录入,同时针对不同工种,可对应播放系统内部的安全教育及交底动画,方便直观有针对性,最后进行可多达40人同时在线的答题环节,并自动生成考试结果,对合格人员准许入场,不合格人员进行二次教育(如图六)。入场工人对这种新型的教育和交底模式反馈良好,对安全员交底效率也是大幅提升。
.png)
二、施工节点创新
1、上下层接茬错台
在以往住宅标准层施工过程中,外墙上下层接茬处常常出现胀模、错台等质量通病,综合主要原因就是此处模板无法对拉加固。
项目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带丝扣的止水螺杆进行提前预埋的创新施工工艺,即在上一层外墙模板支设时,将三段式止水螺杆的中间段固定在墙体顶部5-10cm处,然后正常浇筑混凝土。下一层模板支设时即可利用预埋的止水螺杆丝孔对外墙模板最下部进行单侧加固。此小创新用最小的成本极大的解决了此质量通病。(如图七、图八)
.png)
2、变形缝模板
在现浇剪力墙结构的建筑中一般超过45m都需要设置变形缝,对于变形缝两侧相邻构件(如图九),如果同时整层浇筑混凝土,变形缝里侧模板会存在不便支设加固的问题,按照以往施工经验及施工方案此节点往往会选择塞挤塑板作为永久模板。但是按照此节点工艺施工往往会遇到两个重大缺陷:其一,挤塑板加固困难,无法保证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构件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其二,挤塑板长期放在变形缝内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项目针对此节点设计出了一种自制一体式模板,此整体模板现场就可自行加工,然后通过塔吊进行整体吊装,加固过程只需要在变形缝墙体背侧进行操作即可,既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的构件尺寸,模板也可以整体拆除吊装(如图十)。
.png)
3、窗口渗漏
根据多年房建经验数据表明维保期间最让小业主及施工单位头疼的问题就是渗漏问题,而渗漏问题又以外窗渗漏最为复杂。
针对此问题项目部大胆提出设计变更,将外窗口四周增加企口错台做法,从根源上将水与外窗四周隔绝,具体做法如图十一。使用此外窗节点的项目,两千多扇外窗在两年的维保期内均未出现外窗渗漏现象。
.png)
三、创新激励化制度
其实施工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乍现的一刻,如何让这创意之光变成生产力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创新激励制度和评比制度,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员工和团队给予奖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员工参与到项目技术创新活动中去。我们所要的不一定是影响力巨大的技术和工艺变革,只要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施工质量、降低安全风险的小创新就是我们需要的。
四.总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次新的创新和改变可能对建筑企业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但只要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施工企业的血液中,不断积累创新成果,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些创新成果必然会对企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筑行业是个传统基础行业,能接触到国际最先进施工工法和管理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普通一线管理人员很难做出高精尖的技术革新,但是我们可以坚持做小创新和金点子,扎扎实实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施工管理细节创新完善,改变就一定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