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 曹凯艳
[导读] 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

        曹凯艳
        株洲市茶陵一中    412400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根据对学生的不同教学内容,将各种生活资源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生活化且高效的地理学习课堂。让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对各种地理知识的深度探究,深化自身对于地理知识本质与规律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地理的学习价值,将其有效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将学生都培养为国家所需的优秀地理人才。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学生发展;教学策略
        一、构建生活情境,培养地理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衍生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该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成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将其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能够更透彻的理解地理知识点的内容,且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还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感,从而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点。同时,教师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使得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能够真正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降低其地理学习的难度,并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将地理知识透彻地掌握在脑海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效果。
        二、利用生活实例,透析地理原理
        高中生对于生活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而地理知识又就在学生的身边,所以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走入到地理世界中,深化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快速且高效地掌握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与此同时,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基础,主动且积极地探究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并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生活现象有效学习地理重难点知识,切实提高教师的地理教学有效性。
        举例来说,在学习《水循环》这节课时,先为学生展示“城中看海”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怎么解决?启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思考,使得学生能够从实际的生活地理现象中,提高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不同回答,从生活的角度进行透析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原理与意义,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效果,并能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合作、体验与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于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知识点比较抽象,很多内容无法依靠地理知识单独进行分析与理解。但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亲切感,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由于宇宙是一个特别广泛的概念,学生很难感受到,宇宙到底有多大,地球在宇宙中有多渺小,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比如地理纪录片《浩瀚宇宙》,让学生先对宇宙有一个概念,然后再来讲解宇宙中那些与地球相关的行星,比如太阳,等等。然后再结合生活的例子,太阳光对地球的影响,也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太阳的光,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形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能够集中注意力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四、走出课堂,探究自然中的地理知识
        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知识讲解,而应该采取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的模式,利用实实在在的课外物体进行现场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深邃与美好,在自然中领悟地理的妙处。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加深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1)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探寻地理知识的魅力;(2)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大自然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直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开展如土壤分析、地质勘察、水质监测等一系列调查活动。另外,教师还要认识到,调查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实践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创设生活学习情景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导向,地理教师应理解其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通过各类活动参与,让学生获取地理学习的直接经验。这样的主动学习过程远比学生的被动知识接受更为有效,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尽量转换教学方式。做好学生知识背景的普及,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突破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图片、视频、纪录片等模式,唤醒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真正在地理课堂上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流水地貌》这一课程时,教师首先可以先利用计算机、大屏幕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一张张直观图片,图片内容则为基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流水地貌代表,如位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的虎跳峡、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曲流河发展而来的牛轭湖、黄河三角洲等等,让学生们预先形象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对新知的想象,为他们接下来迅速理解本课内容奠定良好基础。接下来,具体引导学生们学习“滑坡和泥石流”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吸收相关内容,同时让他们切实知晓滑坡和泥石流对人们实际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搜索截取一些视频片段,主要向学生们展示我国以往发生的各地区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的场景,如浙江丽水滑坡等,另外还有灾害发生时全民救援的情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借直观手段指引学生们了解人们为预防滑坡和泥石流所做的诸多努力,如对道路边坡进行加固等。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因为充分引用了形象生活情境,所以教师就可以顺利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更为顺利地实现既定学习目标
        六、鼓励学以致用,实现地理目标
        开展地理这门学科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为让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与生活质量。因此,在高中生活化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与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真正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使得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有效记忆与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运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都是根据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地理教学,这不仅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无法形成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只能一直被动于形式化地学习地理知识,导致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日渐低下。但是生活就在学生的身边,运用生活中的地理元素进行对学生的地理教学,便于学生更透彻的掌握知识点内容,且能够产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且深度地探究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的教学效果也会增进,教学效果都会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各种有效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地理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贞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1(03):92.
        [2]王月.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实施路径[J].求知导刊,2021(09):29-30.
        [3]陈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264-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