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李明芳
[导读] 音乐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
        李明芳
        贵州省仁怀市龙井中学 564507
        摘要:音乐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也是无法比拟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因为让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对美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能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于初中生而言,音乐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有效课程。因此,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培养。音乐是耳朵的盛宴,是一门听觉上的艺术,应当根据听觉实现教学。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学会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魅力,通过学生感受音乐形成过程,加强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音乐课堂活动中,通过音乐作品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其次,有利于学生审美表现能力培养。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通过音乐课堂激发学生表现欲望,让学生掌握自我表现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音乐表现,感受表现中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愉悦感,激发学生音乐潜能,开展相应的创作活动,加深音乐知识体验。最后,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培养。音乐是心情情感的表现,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当心情低落的时候,音乐可以抚平内心的创伤,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可以鼓励和加油,跟随着音乐的旋律,产生无限的遐想。结合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结合音乐知识内容,实现学生情感延伸,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2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
        慷慨激昂的音乐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舒缓低沉的曲调可以使人陷入悲伤的情绪中,由此可见,不同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意境。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把艺术性音乐教学情境创设出来,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魅力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课程,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音乐的能力,对音乐带来的情感充分地加以体验,并从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加充满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欣赏音乐,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理性的分析。如果在学生对音乐作品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创设出了错误的音乐氛围,在音乐学习方面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在初中音乐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欣赏中,教师首先需要从情感切入主题,在欣赏这首乐曲的时候,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然后教师要用节奏感较强的音调,来对乐曲中的画面进行讲述:“月华如水,在静谧夜晚,江面上的渔民在丰收的欢乐中,荡桨归舟,歌声飘扬在我们的耳畔。”于是一副优美的“渔舟唱晚”的画面就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通过创设有关情境,加上《渔舟唱晚》优美的旋律,老师生动的表述,学生会很快融入音乐情境中,也为下一步的审美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2.2注重互动,提高发现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有限,长此以往,学生惰性的思想就会产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音乐中蕴含的美感,学生会紧跟老师的思维方式,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这些问题要想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自己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把音乐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之美,从中得到乐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把他们的审美能力提上来。

在“运动的旋律”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课前可以播放一段配乐的健美操视频,通过运动动作与音乐旋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对运动旋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们在独立播放音频,让学生对音乐的力量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在音乐中想象健美操运动,对音乐节奏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打拍子,并对其中的美好情感进行体验。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把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意境和情感真正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不再被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3注重质量,提高欣赏水平
        倾听优质的音乐,可以把初中生的自我修养提高上来,但是,初中时期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很难做出有效的甄别,大部分初中生对节奏感强的音乐评价较高。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对学生区分音乐作品的好坏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在倾听课外音乐时,不仅可以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且也有利于保证音乐本身的质量不出问题。比如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悲怆》的时候,如果学生认为气势宏大和情感激烈是最佳的音乐,就会对其他音乐作品产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在音乐审美教学中要从多角度出发,还可以把这首乐曲演奏的难度介绍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观看演奏视频,把震撼人心的钢琴按键效果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演奏师技法高超产生赞叹,跟着音乐的节奏,对这首曲子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审美欣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水平。
        2.4学会创造,培养审美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创造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创造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音乐创造融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创造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后,老师就要指导学生针对歌曲的意境、感情,在音乐创作方面自由发挥,把一些生活气息表演展示出来,用表演和舞蹈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宣泄出来。在乐器理论知识学完后,安排学生自己进行歌词创作。另外,教师要及时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和支持学生对音乐的内涵进行审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创作能力。
        2.5运用对比,加强领略音乐美
        不同的音乐作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其中蕴含的魅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音乐审美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教师可以把对比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起来,对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切实感受音乐蕴含的魅力,并且音乐旋律和语言的变化美有一个切身的体会。与音乐教学相比,对比不仅是音乐音创作的手法,也是彰显音乐的手法,在通常情况下,借助对比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韵律美,使学生对音乐中蕴含的美更深地加以感悟,无论是从音乐形象还是内涵来说,都能够更进一步把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比《苗岭的早晨》和《渔舟唱晚》两首乐曲,使学生对音乐旋律、风格和语汇进行体验,并感悟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借助对比将别样的音乐美进行有效的体验。通过对比这两首乐曲旋律和风格,对音乐审美的技巧加以掌握。体会《苗岭的早晨》的安宁与祥和,《渔舟唱晚》的奔放与豪迈。如果缺乏对比,学生学习音乐就会欠缺感触,有效运用音乐对比,丰富多彩的音乐美就可以更好地被学生感受,使得音乐审美感受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要借助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要积极开展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丽俊.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探索[J].智力,2020(36):58-59.
        [2]王婷.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策略[J].新智慧,2020(23):118-119.
        [3]马飞.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考试与评价,2020(0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