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   作者:徐国桃
[导读] 如今,国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我国环境治理已经有较高的成效,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急需要针对性提出整改意见,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姚安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 徐国桃   675300

摘要:如今,国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我国环境治理已经有较高的成效,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急需要针对性提出整改意见,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挑战;对策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而且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社会在发展,经济等多个方面在不断地进步,环境问题就会不断地出现,并且会逐渐呈现出繁冗复杂的情况。现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还与科学技术的滥用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外,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滥用也对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便会出现明显的矛盾,因此,需要大力地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障环境监测质量。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针对现存环境问题,部分学者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因素【1】。具体来说,国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为了更好地生活,提升生活水平,国民不断地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并且并未停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度。长此以往,自然资源严重缺失,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失衡情况,进而演变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依旧不能因此认为人类是一切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罪。如果想要追究其最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质量管理不能发挥最佳效果。其次,管理实效性不足。再次,环境执法效率与力度不足。最后,质量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环境监测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着力解决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质量管理制度运行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对监测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合理、针对性较强的质量管理方针。培训质量监测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校准【2】。若是有质量问题出现,亦或是存在其他类别的质量问题,需要将内部审核机制启动,与上年监测工作和下年监测工作方案相结合,对管理进行严格评审,精准及时的将工作环节中存有的问题解决。与此同时,需要提升业务部门、管理层以及质量管理有关部门协调与沟通力度,保障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顺利运行【3】。
        (二)提升质量管理实效性
        近些年,较多的环境监测技术被研发出,更有较多的环境监测行业,在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时,可以优先的将该种类别新增的检测能力,针对新领域中的各种监测技术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有选择性的参加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标准类外部质量项目,能够显著提高实验室中检测水平,将监测的领域不断拓宽。内部的质量控制方案执行需要运用下述三种途径开展:
        首先,对质控需求进一步细化,促使质控的可操作性显著提升。质量管理有关部门需要把年度的质量控制方案在每个月都细化,而后发放到各个部门中,不但可以促使部门操作性提升,还可以保持各部门工作进展步调一致。
        其次,质量管理有关部门需要对结果精准评价,对质量控制有关数据存在不合格的指标进行纠正,制定预防与纠正方案及相关措施。
        最后,建立起质量控制方案的反馈季度,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可以每个月收集方案执行情况,实施汇总,将结果反馈到各个质量负责人那里。而后,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利用环境监测数据结果,提高执法效率
        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数据应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环境数据监测工作的规范程度,同时还能够提高环境执法工作的效率。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规范化的现场联合作业制度,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确保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互相沟通协作,进而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4】。在环境执法具体实施时,相关监测部门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确保环境监测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在执法过程中默契配合,将执法制度合理化,确保监测现场执法工作的合理性。
        其次是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确保环境执法的科学性。环境执法监测队伍要对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通过执法联动的方式,来监测污染超标排放的行为。同时,还要确保环境执法的效益,实行24小时监测轮班制度,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对环境加强控制,对于环境超标污染问题能够及时制止,发挥出环境监测工作的真正作用。
        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报告推送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发现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制止。环境监测部门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有效减少样品监测的分析时间。比如: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专项监测要求,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发布相关超标数据信息。同时在对环境样品监测过程中,还要尽量缩短到一周内,有效提高环境执法的力度。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非常高,进而导致生活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纠纷事件。
        所以,环境执法部门要在执法过程中,分析纠纷事件发生的原因,结合环境实际情况收集合理的证据,确保环境污染能够得到合法的治理【5】。同时,现场工作人员还要对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进行分析,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手段来明确环境污染的原因,并能够有效处理突发污染事件。此外,还要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光纤传感来进行环境监测,这样能够对现场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有利证据。
        (四)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现场的监测工作具体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监测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 以及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数据监测的可信性。但是,就现阶段状况来讲,现场的质量控制模式较为单一与传统,特别是废气与空气等各种复杂环境监测环节中,质量监督管理技术工作人员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对质量监督体系进行完善,对传统工作推进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强化,重视现场的质量监督记录工作,把环境监测地点布置、现场环境与环境监测具体频率进行精准的反应与记录。加之,应急监测环节中,因为时间相对较为紧张,突发性比较强,经常会将监测环节中质量管理问题忽略。导致质量管理监督与保障缺乏,监测的数据信息可信程度将被大打折扣。可以看出:应急监测与现场监测等都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中经常忽略的一环,在日后,工作过程中,质量监测技术人员需要完善薄弱环节工作,对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6】。
        结束语:
        综上,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于国内起步时间比较晚,但也经过了20余年。伴随国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提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质量管理方式初步形成,在环境监测环节中作用较大。对此,需要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提升质量管理实效性、利用环境监测数据结果,提高执法效率以及完善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入手,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宁西翠,王艺桦,贾娟丽.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文信息,2017,(3):273.
[2]于扬.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4):1063-1063.
[3]张丽珊.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13):29-29,65.
[4]罗俊.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62-163.
[5]王攀峰1,叶孙挺1.关于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华东科技(综合),2018,000 (004):P.412-412.
[6]包明忠.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8,(23):182,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