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御龙帛画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  谢雨泓
[导读]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帛画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0.8厘米
        谢雨泓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710065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帛画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0.8厘米
        在这幅图中绘制了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他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身上穿着长袍,腰上佩戴着宝剑。他端正地站在一条正在翱翔的巨龙身上手中拽着牵引绳,怡然自得,逍遥自在,并且身体微微向后仰着。他的头顶有一把大伞为他遮挡阳光,伞下的穗带也随着微风轻轻摇动。巨龙身下有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鱼,并且它的尾巴上站着一只白鹤。整幅画面大气磅礴,线条流畅自然,活灵活现。
        现对《人物御龙图》的研究可从功用,形制,内容上分析。简单来说功用上是体现招魂仪式完成后而特别制作的一件“魂幡”,形式上是对初期神仙思想影响下魂升天界过程的形象描绘;从帛画的内容来看, 表现的乃是在楚地巫风与外来思想的双重作用下, 龙凤“引魂升天”的意旨。也有人从绘制手法,形式,构图,内容上进行研究。
        1.在王建勇对《人物御龙图》的功用介绍上作者不同意之前学者所说的一种强调它是导引亡灵升天的引魂幡, 一种认为它是招引游魂复魄的招魂幡。而是觉得《人物御龙图》当是楚地先民在丧葬礼仪中特别制作的一幅用于代表死者形象的魂像图。其作为丧葬巫仪活动的一部分, 从仪式一开始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直至仪式结束, 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考古工作者们发现帛画“上端横边有一根很细的竹条, 竹条长30厘米, 近中部系有一棕色丝绳, 用于悬挂。 竹条、丝绳的发现无疑就已经揭示了帛画的功用。
        所以, 从《人物御龙帛画》的功用来说, 其当是楚地先民在丧葬礼仪中特别制作的一幅用于代表死者形象的魂像图。
           2.其形制上战国秦汉时期的覆棺帛画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从长条形 (战国)到T型 (西汉初期)再到长条形 (西汉中期及其之后) 。《人物御龙帛画》的长条形制则是对下“地”景象的形象展示, 也就是对灵魂升天过程的构想。

在神仙思想影响的初期, 由于楚地巫术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新兴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个“阵痛期”。 人们更加注重的还是灵魂升入天界的过程, 体现在帛画的内容上就是尤其突出地描画了灵物龙凤。
        从《人物御龙帛画》的形制来看, 其乃是战国时期神仙思想、盖天说、昆仑神话与楚地巫风四重思想信仰交互作用下的产物。
        3.从内容上来说整个帛画的内容应为乘龙升天的形象, 反映了战国时盛行的神仙思想。仔细观察帛画, 不难发现, 略呈舟形的龙身的笔势似有不一之处。在龙的第四足后、画中男子正下方偏左的地方, 线条有微弱的分叉, 下而直者就成了龙身下那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图案, 平而直者就和“龙尾”相连成为舟船的一部分。再看鹤所站立的那个“龙尾”, 虽尾部弯曲, 似有灵性, 但较之龙身下的图案, 线条偏粗, 且其粗细程度相同, 浑然人工雕刻而成, 正如舟船尾部的装饰物。它已经完全失去了龙与生俱来的韵味与灵性, 显得呆滞、笨重。反倒是龙身下的图案更像龙尾, 它神态逼真, 颇有韵致, 似乎把整条龙的精神气韵都集中于此。更何况该图案之后的线条与其前面的线条全然不一致, 前者 (图案之后) 笨拙, 后者 (图案之前) 灵动, 似乎这幅被赋予特殊功能的覆棺帛画乃是画工把一些没有质感、缺少灵性的图案拼凑而成的一幅失败之作。
        所以《人物御龙图》, 它是龙凤崇拜、盖天说、神仙思想和昆仑神话共同作用的产物。
        4.从楚宝文绘画的角度来说帛画以白描为主,也是用了平涂的手法。线条描形,笔致圆转流畅,形象刻画生动。画的正中间为一位留须的男子,侧身站立,腰佩长剑,手指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如“乙”字形龙舟状。从构思上来讲,人物、巨龙、以及鱼、鹤各得其所,整幅画布局合理,布排得恰到好处。其立意谲怪,新奇是楚国艺术的传统风格。总之,这幅帛画不愧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5.画中人的装饰明显是高官贵族,这符合河 伯的身份。因为河伯是水族之长,相当于佛教传入 中国后才出现的水神之长龙王。只是在东汉以前, 我国神话中只有河伯,而没有龙王。而且在先秦人眼中能在水中活动的巨物不一定都能升天。根据众多材料考证,如:《荀子·劝学》、《荀子·致士》、《吕氏春秋·谕大》、《吕氏春秋·知 分》、《庄子·秋水》等众多材料中所提到,龙不可能生于山,只能生于水泽。因此,作为水神的河伯出游完全可能是御龙而行,这只是在水中,而不是在天上。这在古书中有 许多直接的证据。河伯在水中出游的观念在东汉既然还表现在画 像石上,那么其观念的产生必然很古老,可以溯源 于战国甚至更早,这完全能得到古文献的证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