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74600
摘要:杨树溃疡病是杨树主要树干病害之一。侵染时间长,病株率高,危害严重。对该病害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科学施策,确保杨树健康生长。
关键词:杨树溃疡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分布为“南沙、中壤、北粘”。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我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县有林地6682.78公顷,森林覆盖率6.44%,林业已发展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其中,杨树栽植面积较大,为我县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
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有300余种,其中,杨树溃疡病为真菌引起的杨树主要树干病害之一,病株率一般30%左右,严重林分高达80%以上。新栽幼林,又遇到干旱时,发病率较高。如在一段树干上病斑密集,则导致林木生长衰弱,生长量下降,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影响造林后的成活及生长。为做好技术普及工作,使林农进一步提高对杨树溃疡病的认识,指导林业生产,我重点从其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几个方面介绍如下。
一、病害症状
以发生特点和病斑形状,杨树溃疡病的症状主要分为五类。
1.水泡型 为杨树溃疡病的典型症状。该类型症状发生于光皮树种上,于秋季发病初期在皮孔附近出现水泡型病斑,泡内充满树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大小因不同品种而异,随后水泡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有腥臭味,遇空气氧化成赤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部干缩下陷,形成枯斑,中央有一裂缝。受害严重的树木树皮上病斑累累,病疤密集,相互连结,使树木养分不能输送,植株逐渐死亡,有些病斑第2年可以扩大,后期病斑上有黑色针头状小点。
水泡的形成和树皮的光滑程度、树皮含水量的多少有关,而树皮含水量又直接受到树皮的构造、含水量、温湿度、根的发达程度和吸水能力等影响。
2.梭形 感病枝干的症状不经过水泡阶段,而在皮孔周围呈现褐色的浸润斑,纵向扩展,失水成梭形溃疡斑,病斑长2-3cm,最大可达5cm。
3.圆形和椭圆形 症状形成和发展比较复杂,往往为水泡和梭形两种症状的复合。
4.不规则浸润斑型 多发生在苗圃和当年定植的幼树主干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黑色不规则云块状浸润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病斑随苗木的失水而扩展,很快包围主干,致使上部梢头枯死,随后在枯死部位出现黑点。在春季出现的病斑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生黑色小点;秋季形成的病斑,常在下一年形成小黑点,病斑下的皮层变褐坏死。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不仅发病株率高,病斑总面积所占干部表面积的比例也大。少数病斑对树木生长影响不大,但在一段树干上数十或数百病斑密集,则导致林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5.枯枝型(枯梢型) 当病斑环绕枝干或枝条一周时,上部的枝干或枝条死亡,在新植幼树上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由伤口侵入,自然条件下,病斑往往与皮孔和小伤口相连。
病原菌在枝干的病斑内越冬,成活期2-3个月,且对温度适应性强,因此,几乎长年存在具侵染力的接种体。春季是病害的主要发生时期,尤其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病害的发生与发展与降雨量、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凡是在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出现高峰的同时或在其后不久必然出现发病高峰。病原菌主要借风、雨传播,带病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杨树溃疡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如果定植后不及时灌水和管理,导致生理机能失调,此时寄主抗病力差,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上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树上的新病斑也是上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也是发病的重要诱因。此外,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而后期如果管理得当,一般发病较轻。
杨树溃疡病病原菌为弱寄生菌,由于栽植管理不善和粗放、水分和肥力不足、养分失调,树苗移植伤根过大、春旱、春寒、风沙多、沙质土或土壤粘重易板结积水、盐碱地等,导致树木生长势不良,均引起发病。
不同杨树种(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杨树在其适生环境内抗病性较强,而植于非适生区则降低其抗病性,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或长期单一栽植,即使抗病树种也会逐渐退化。
三.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溃疡病作为寄主主导型病害,病害发生与否主要看寄主的生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提高杨树的综合抗逆性,增强抗病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确保杨树健康生长。
1.建立卫生苗圃,把好苗木质量关
最好就地育苗就地造林。清除苗圃周围重病树,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禁用重病苗木造林或截干后定植,选用优良健康壮苗造林。
2.注重苗源,加强检疫
对造林苗木必须严格检疫,防止病区苗木流入健康区。对重病苗坚决截干处理,并清除病枝干。起苗、造林时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苗木起出后,应就近水沟或池塘侵水至少24小时。
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造林前,应根据造林地的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盐碱度等立地条件做出杨树溃疡病发生的危险性评价,将相应的防治规划纳入总的造林规划之中。随起苗随栽植,避免假植时间过长,减少路途运输时间。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忌用感病树种造林。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尽量营造杨桐混交林,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杨树病虫害及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蔓延,又能增强泡桐的干形生长,增加出材率。
4.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树体抗性
造林前,苗根浸水与苗干喷药处理,造林过程中尽量减少苗木失水,随起苗随栽植,在起苗、运输、假植、定植时尽可能减少伤根和碰伤树干。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浇水后对倾斜的苗木及时扶正,保证成活。沙地造林时,在幼树根部覆盖塑料薄膜,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对于幼树有减轻病害的作用。造林后,第一年不需施肥,从第二年起每年春天结合抚育,浇一次透水,施一次肥。对分化的林分要合理疏伐,合理修枝,及时修除病枝,不但减少了侵染源,还能使林分通风透光,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发病后,及时防治并控制其他病虫害的发生。
5.注意选用抗病品种
在造林时,选用抗病树种。在我县选用白杨派和黑杨派的一些较为抗病的树种栽植。避免使用较易感病的青杨派、青杨×黑杨的杂交种等树种。我县用于杨树造林的优良无性系虽有20多个,但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仅有中林46、中荷1号、I-107及鲁林1号等几个品种。且无性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是有时效性的,生产上用的优良无性系应该每20年左右更新一次,而我县广为栽培的中林46杨在我县已有20多年,从近年来的表现看,病害较为严重,这个树种已严重退化和老化,以后造林不宜再采用。结合我县实际,应积极引进、选育优良抗病新品种,逐步淘汰易感病树种,生产上要有十几个杨树主导品种栽培,并且品种间要协调发展。
6.化学防治措施
以秋防为主,春秋防治结合。发病前(4月至5月及8月初),用1%溃疡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或用40%福美砷、50%退菌特、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100倍液,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1:0.3:10),或用0.5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