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钻孔灌注桩基础质量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刘才华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基础处理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承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钻孔灌注桩,在现阶段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74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基础处理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承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钻孔灌注桩,在现阶段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钻孔灌注桩成桩时是在泥水中现浇,其质量控制难度较高,易出现塌孔、钢筋笼上浮、桩身夹泥或断桩等质量问题。因此,本文着重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钻孔灌注桩的常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分析质量问题成因、提出预防及解决的方案,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一、引言
        钻孔灌注桩具有施工噪音小、桩径大、成本适中、施工简便、适用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程中。但是,钻孔灌注桩技术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在运作的进程当中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问题,普遍会产生诸如钻孔坍塌等质量问题。而桥梁建筑的桩基础因为其本身架构的因素,相关品质问题在建设进程中会显得尤为凸显。同时,桥梁建筑桩基础建设有着很强的隐蔽性特征,诸多的工程品质隐患问题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被有效探知。而往往到桥梁建筑后期正式投入运用之后,品质问题才会逐步的显现而出,到了那个阶段,再开展相关维修以及养护工作,难度会变得非常之大,这不只是会严重影响着相关桥梁建筑的日常运用,同时也会为相关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挑选钻孔灌注桩技术进程中,需要全面深化项目运作品质监管,在建设进程中规避相关品质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钻孔灌注桩危害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步骤拆分,探究其中每个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分析最有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发现主要的安全问题有塌孔、断桩、钢筋笼浮笼等问题,本文对其中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希望找出高效可行的办法来做好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小施工的不稳定性,提高施工安全质量。
        (一) 塌孔的形成原因
        在钻进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形成塌孔。塌孔的表现特征为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内冒出大量细密水泡,出渣量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载明显增加。成因分析如下:
        (1)泥浆比重不够或泥浆其它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者清孔后泥浆比重,粘度等指标下降。
        (2)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口进水或孔口附近地面受到浸泡,或钻机在护筒上振动使孔口坍塌等。
        (3)孔内水头高度不足,使孔内压力过低,造成孔内外有较大压力差,无法继续支护孔壁。
        (4)在松软土层中钻进,进尺太快,提钻时空转时间太长等。
        (二)断桩的形成原因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操作失误,设备不良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极容易发生断桩现象,造成工程事故。一般而言,常见的断柱形式有以下四种:
        (1)柱体与基岩之间有未凝固混凝土软体。原因是由于导管下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
        (2)桩体中段出现未凝固混凝土。原因是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够严密,有泥浆浸入导管,与混凝土混合,使水灰比增大。
        (3)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原因是由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被泥浆隔离开,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
        (4)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页”法灌注,而是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三)钢筋笼浮笼的原因分析
        在灌注混凝土前,钢筋笼的自重与悬吊力相平衡,在灌注过程中由于以下原因会引起上浮:
        (1)钢筋笼孔口固定不牢,导管提升用力过大,将笼子钩起。
        (2)混凝土到达笼子底面时,混凝土灌注量过大,速度过快,引起浮力过大。
        (3)另外如果混凝土质量不合标准,离析的,塌落度损失较大的混凝土,都易使钢筋笼上浮。


        三、钻孔灌注桩危害的预防措施
        (一)塌孔的预防措施
        (1)泥浆的作用主要用来护壁,同时起到润滑和降温作用,必须保证钻孔过程中泥浆质量的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清孔后应及时补充泥浆;
        (2)护筒埋深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桩位的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必须保证护筒稳定、不漏水,一般埋置深度为2-4m,特殊情况应加深以保证钻孔和灌注混凝土的顺利进行。
        (3)钻孔过程中应保证孔内有足够水头高度,以平衡孔内外的压力差,满足水头压力大于地下水的压力,使孔壁始终处于正压状态。
        (4)在不同的土层中应选用不同转速和进尺。
        (5)在起落钻头时应将钻头对准钻孔中心,垂直缓慢进入,待钻头到达指定位置处再行启动。
        (6)塌孔后,回填砂粘土到塌孔处以上1-2m,稳定一段时间后重新钻孔。
        (二)断桩的预防措施
        对断柱的预防,是完全应该做得到的,在桩孔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沉渣厚度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灌注混凝土前要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批混凝土的灌注量,尤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孔径扩展情况,严禁避免首次灌注量不足。
        (1)首批混凝土应保证足量且应该快速灌注,导管底距离孔底不大于0.4m。
        (2)混凝土配合比应合理,到场的混凝土要保持均匀性,应严格控制其塌落度在180-220mm之间。
        (3)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止水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士。
        (4)混凝土灌注要保持连续性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混凝土的供应必须满足灌注速度,尤其大直径长桩,混凝土方量大,避免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供应中断和停水、停电等问题。
        (5)用探孔器测定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合理掌握导管的拆卸长度,保证导管埋深在2-6m之间,切忌将导管拔出混凝土。
        (三)浮笼的预防措施
        浮笼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并不少见,对于只下半笼(即钢筋长度小于成孔深度)的钻孔桩更有可能发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混凝土的顶推力有关,但预防不力是一个因素。所以下笼时应采取相对固定措施,尽可能多焊几条主筋在钻机底座上,以增大固结力。
        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何时接近或进入钢筋笼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混凝土面接近和进入钢筋笼时,应使埋管保持在许可范围之内较深的位置,并连续灌入混凝土,尽可能减少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对钢筋笼的冲击力;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适当提升导管,以增加钢筋笼的埋深,使混凝土与钢筋笼的握裹力能够确保钢筋笼不致上浮。
        如果出现浮笼,应尽快处理,防止继续上浮。最好用多根直径6cm左右钢管套住钢筋笼再焊在护筒上,并用钢筋或方木成网状压住所焊钢管及护筒,这样,还能保证钢盘上浮时不致过分偏位。
        四、结语
        由于灌注桩基的特殊性和隐蔽性,其质量主要依靠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后的检测和补救措施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全面详细地熟悉整个施工工艺流程,事先提出质量控制和检验标准。监督施工单位严格遵守和执行,从而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为上部结构的施工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箫坡.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92-93.
        [2]庄思雄.探究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20(11):251-252.
        [3]梁振玺.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与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2020(27):94-95.
        [4]李林桑.建筑工程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20(27):164-165.
        作者简介:
        刘才华(1995-),男,汉族,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桥梁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