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问题的预防与援助

发表时间:2021/6/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王茜 王皓 刘展延
[导读]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例的发生和曝光已经使这一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临沂大学法学院
        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例的发生和曝光已经使这一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是花样年纪的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压力大、冲动、易受感染性、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对此必须加强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干预措施的研究,通过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多方主体的介入对青少年自杀进行预防与援助。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干预;社会工作介入;生命教育
        一、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状
        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自行采取措施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自杀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自杀问题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的调查显示自杀是15到34岁人群死亡的首因,15到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字显示:中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占样本总数的20.4%,其中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青少年自杀还存在性别的差异,在我国以女性高自杀率为特征,与大多数国家相反。青少年自杀的问题的严重使研究、预防和援助策略迫在眉睫。
        二、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性格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展不平衡,精力旺盛易冲动,容易与周围同学发生矛盾,抗挫折能力弱,极度想摆脱父母的束缚与管教,日常与父母的矛盾与争吵加剧,自卑否认自己,容易使青少年有自杀念头。
        2.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剧,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减少、对孩子关照减少,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和需要理解、关怀及陪伴的心。家庭冲突、家庭状况、父母离异或去世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是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及学业方面
        学校里同为青春期的学生,火气旺盛,同窗间、师生间易发生矛盾,近几年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弱小自卑的被欺凌者容易发生自杀现象。学校教育机制不健全、生命教育没有普及到位和学生心理诊断关怀少。随社会竞争加剧,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们学业压力增大,大学毕业就业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处理不当容易引起自杀。校园欺凌和压力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
        4.社会和媒体
        社会人际关系复杂,社会交往压力大,人心难测,尤其女性存在就业歧视和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都是导致我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原因。媒体对自杀现象的负面报道只注重吸睛,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当代青少年追星现象严重导致自杀的“明星效应”严重,影视剧、动画、动漫中的类似危险现象和场景的存在,因为青少年心智不成熟,都可能作出模仿性的自杀行为。
        5.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未能真正普及到所有人群中。
        还有精神病、失恋、物质滥用等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青少年自杀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因此对青少年自杀的预防是非常重要和急迫的。
        三.预防及援助措施
        1.青少年自身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不轻易冲动,主动和朋友、老师、父母沟通,有问题及时解决或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不沉迷于鱼龙混杂的网络,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2.家庭
        加强沟通。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最初的人生导师,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和夫妻、亲子、家庭关系处理得当,不用暴力解决问题,给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榜样。父母是青少年孩子寻求帮助的首选对象,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既敏感又脆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与父母的沟通,所以工作再忙都不能忽视孩子,多多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多陪伴、倾听和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增强同理心,不过多将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较,多发现自家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和表扬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排忧解难,教会和锻炼孩子独立抵抗挫折和承担风险能力,帮助释放孩子的压力而不要把关注点放在成绩上增加压力。多向孩子表达爱,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并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孩子感恩的心理和责任感,珍爱生命。
        3.学校
        加强生命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根据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研讨暨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分析指出,初中自杀率最高,重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制度,注重死记硬背,背不下来,成绩不好,就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被拿来与好学生作比较,因而自卑,抬不起头来。中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改变现状,不过随着青少年问题的研究素质教育被日益重视起来,学校要多注重每位孩子的长处,不一味地用成绩好坏来评判,尊重学生的创新力。
        学校还要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的一种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敬畏生命,让青少年认识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践踏,并时常心怀感恩。所谓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知识更要重育人。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疏导,帮助学生调节压力,注意倾听和保密。
        还应普及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室。

对校领导、老师、辅导员等和学生接触较多的工作者进行专门的有关自杀预防和干预的培训。
        3.家庭和学校联手以及社工介入
        学校定期开家长会以及寒暑假安排家访,方便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也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学校的生命教育,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情绪出现反常应及时联络彼此了解情况,主动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力的条件。
        社工介入家庭。社工可组织家长成立小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引导家长设身处地的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着想,不应以成人的想法去看待和要求孩子。对父母、子女和家庭成员进行爱的教育,组织多次敞开心扉互相交流,父母和家庭成员多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多陪伴,不要用暴力解决亲子关系也不能过分溺爱,要加强对他们的挫折教育,磨炼心理素质。孩子也能多理解父母,构建有爱的家庭环境、氛围,改变传统升学和就业观念,积极面对生活。
        社工介入学校。一是让老师们重视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和调查,建立心理危机预防系统。帮助学校发现和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对行为失范和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别指导,疏导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障碍。
        社工介入社会。社会这个大环境对青少年自杀应担当起必要的责任。社工倡导社会要对这一现象重视起来建立起自杀预防中心,帮助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解除心理矛盾,开展细致的交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物质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资源,社工也要积极倡导爱心社会,给予青少年关爱和保护。
        4.网络媒体
        随网络的普及和低龄化,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新闻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报道态度,会影响到还缺乏足够辨别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少年,会使个别人错误的认为自杀是唯一的解脱办法。媒体应当减少青少年自杀的案例的负面案例或者谨慎报道,对自杀的报道更多的关注自杀者的个人经历和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损失。建立青少年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网站,将网址、电话和地址公之于众,改变媒体的负面影响,增加正面影响。
        5.法律
        虽然我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其中对父母的强制约束力微乎其微,即使是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也没有权利不闻不问和伤害孩子。对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以及出现心理自杀问题使得疏导也没有法律性的强制规定,只是依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为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出现,我国应学习美国法律的零容忍态度,完善和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强有力的高压线来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所肩负的法律责任,更有效的保护青少年。
        6.及时后干预
        主要针对自杀未遂者和自杀者的亲友、同学和相关的高危人群。
        对于自杀未遂者主要可以联系社工的介入帮助通过开展心理修复工作,链接社会资源,发挥社会支持的治疗作用,亲友、老师和同学的密切关心,来防止其再次出现自杀危机。
        对于自杀者的亲友、同学等及时给予事后心理援助,处理相应的心理社会问题,使他们尽快恢复平静,多给予关怀。
        四、总结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的希望,青少年自杀事件是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探讨青少年自杀问题是让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多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精神世界和人格成长,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成绩,让每一位青少年都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同时社会各界能学会发现并及时对有自杀意念的孩子进行干预和援助,将青少年自杀防治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子涵.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5.6(下)
        [2]陈瑜.青少年自杀问题与社工的协调辅助干预策略.临沂大学学报.第34卷第3期,2012.6
        [3]王俊敏,梁晓燕,李莹,贾翠兰,张年超.青春期自杀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校园心理第11卷第5期,2013.10
        [4]吴迪.社工介入对预防青少年自杀的作用.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第2期,2014.4
        [5]李建军.自杀行为与传播媒体的“明星效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2009
        [6]赵云.从青少年自杀案例探索当前生命关怀对策.学术研究,2016
        [7]向方军.浅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学校教育对策.读与写杂志第13卷第9期,2016.9
        [8]姚扶有.媒体对青少年自杀的报道需谨慎.
        [9]姚月红.构建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中国教育学刊第8期,2005.8
        作者:王茜 王皓 刘展延
        单位全称:临沂大学法学院 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省市:山东省临沂市
        邮编:276000
        作者简介:王茜,1998.3.4,女,汉族,山东省海阳市
        王皓,2001.1.24,男,汉族,山东省海阳市
        刘展延,2000.10.12,男,汉族,山东省海阳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