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74
摘要:工程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工程伦理问题是工程实践中的道德问题的总和。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兴起,工程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近年来,桥梁垮塌、隧道塌方、楼房墙体变形等工程事故频发,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青岛地铁“举报门”事件发生,更是迫使公众开始关注工程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在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问题与企业单位的伦理责任。目的在于试图在工程技术与伦理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之下谋求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伦理;伦理困境;青岛地铁“举报门”事件
一、故事背景
2019年6月26日,青岛地铁1号线外部电力管道配套工程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在网络上自爆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引发社会的热议。相关负责人称,这一工程的钢筋间距、锚固和混凝土垫层等都存在质量问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投入使用,后果不堪设想。青岛地铁集团展开了调查,对已施工的工程进行了局部挖掘和破拆检查,发现确实存在侧墙部分水平钢筋间距偏大,钢筋布设不均,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均,包封混凝土厚度不足等问题。后发现,该项目总承包方中国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涉嫌违法分包行为。
本文基于此事件,对工程伦理经行浅析。
二、工程伦理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是“将工程问题上升到道德高度,既有利于提高工程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又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的道德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研究”。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工程伦理学,是将工程伦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放到哲学的框架里,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为对象,围绕工程活动探讨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建构的理工与人文两大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学科。美国学者使用Engineering Ethics来称呼“工程伦理学”,它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首先,它是用以指导工程实践的道德价值和解决道德问题的学科;其次,它是当下的工程师组织以及工程学会所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工程伦理问题指的是工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工程设计、规划、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完成后的一系列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社会、工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问题。人们常常将工程伦理等同于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但实际上,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仅仅是工程伦理的一小部分。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工程活动中不规范行为的制约,同时也有利于工程决策者做出合乎伦理准则的决定。
(二)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工程活动中存在一系列伦理问题,伦理冲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始终起作用。例如:在工程设计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单纯考虑经济因素,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或单纯考虑政治需要,不计成本与效率,做所谓的“形象工程”。在工程决策中,不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或是不顾大局从个人利益出发。在工程实施中,规章制度不健全,因偷工减料而导致的质量事故,因管理疏漏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等。但伦理问题并不总是负面的问题。这里涉及了道德伦理与义务伦理的区别问题,“ought to”是劝说性的,意味着“做了不可能不含道义”,它涉及的范围较广,例如,“工程师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工程师应当以城市和正直的最高标准为指导”,“工程师应当避免欺骗性行为”等。“obligation”是强制性的,意味着“不做不可能含道义”。它的范围相对窄一些。例如,工程师有职业上的责任,增进福祉,避免伤害,工程师除了向直接的雇主负责人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受其产品影响的最终消费者和更大范围的公众负责,向社会负责。
三、青岛地铁举报门事件中暴露出的工程伦理问题
(一)非法承包是公司之间的伦理困境
葛洲坝电力公司与直接分包公司“永利捷”签订劳务合同之前,并没有经过青岛地铁的同意。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青岛地铁同意的直接分包公司,又通过再转包分包到了“顺源达”手中,“顺源达”又卖给了此番举报人的“远望”公司。按照规定,这一行为本身就涉嫌违法。分包程序严谨非常重要,不仅要通知建设单位,还要通知监理单位。因为各相关部门需要备案,并且去核查分包单位是否有资质。可是在利益面前,他们选择了突破这条界限,宁愿铤而走险的去试探,也不愿意收起自己内心的贪婪,这种行为在社会到底面前是令人谴责的,在法律面前是不允许的。
(二)拖欠工资是利益站主导地位的伦理困境
由于层层分包,中间商从中取得巨额利润,最后的施工方拿不到钱。工人作为工程中的建设者,在工程中占重要地位,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必将导致工程环节的垮塌。
(三)工程质量问题的伦理困境
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可能会引起生命危险。为了能挣取更大的利润,节约更多的成本,中间承包商,要求施工方不按图纸进行施工,使侧墙部分水平钢筋间距偏大,钢筋布设不均,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均,包封混凝土厚度不足,后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工程中最不能被接受的,严重的违背了工程道德和伦理。
(四)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的伦理困境
公众信任的缺失,和对工程质量的质疑,同时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这件事突然在社会引起热议,必将引起公众的担心,因为无论在哪里,社会对工程事故是零容忍的。即使在今后的地铁建成之后,民众也无法忘怀这件事,即使还没发生事故。而且网上也增加了许多另外关于青岛地铁的声音;例如,运行时车厢剧烈震动,噪音巨大。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阻碍。
四、工程伦理的补救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许多工程活动都已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工程伦理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塑造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势在必行。高校作为工程教育的主力,担负着工程伦理教育的重任。然而,全国50余所高校中,只有9.6%的高校设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其中对工程类学生的人文教育,只开设了质量不高的选修课。与重视工程伦理教育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缺乏长效的教育机制,学科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在我国,不论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高校,还是从事工程建设的企业,都把专业技能作为工程师考核的唯一指标,忽视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前我国工程事故频繁发生,道德的缺失与人为的责任是导致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与工程师职业道德有很大关系。忽视了工程伦理学的跨学科性工程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工程伦理问题的出路倡导公众参与和技术评估让公众参与工程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永强.工程伦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前,杨慧民.科技伦理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国豫,刘则渊.科学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对话[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戴艳军.科学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陈万求.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殷礼灿(1997-),男,汉族,湖北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桥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