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丽
宜宾市妇幼保健院,四川宜宾,644000
分娩或许会是女人一生中最艰难、最疼痛的经历。当产妇在迎来了新生命,拥有妈妈这个新角色的同时,其身体和心理也在发生变化,难免会出现抑郁情绪。通常情况下,这种抑郁情绪,会随着产妇逐渐适应妈妈的角色,家人不断地陪伴和照顾等情况,逐渐消失。但也有一部分产妇无法走出抑郁情绪,最终患上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产妇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自杀,给整个家庭带来遗憾。因此,非常有必要关注产妇这一群体,了解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以及如何防治产后抑郁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产褥期精神综合征疾病类型,好发于产后2周左右的产妇。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产妇通常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产妇在分娩后多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给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必须要注意的是,一旦怀疑产妇患上了产后抑郁症,比如长时间不明原因的失眠、焦虑、烦燥、疲劳、不能安心休息、感到悲伤或者绝望等,就需要进一步入院,接受抑郁症筛查量表、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明确具体病情,由医生根据患者产后抑郁症的性质、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二、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要比正常人群高。比如产妇A的妈妈曾患有产后抑郁症,那么该产妇有很大的几率患上产后抑郁症。
②神经生化因素。产妇因为妊娠、分娩等因素的影响,体内荷尔蒙雌激素、黄体酮等各种激素、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影响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产后抑郁症。
③社会环境因素。产妇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婴儿健康状况不好、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人生重大变故等情况,很有可能会加重产妇的精神压力,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病。
④产妇精神因素。产妇作为新手妈妈,精神过度紧张,失去自信,担心照顾不好婴儿,又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帮助和体贴,长期精神折磨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三、 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你知道吗?
通常情况下,产后抑郁症的病情可轻可重。
患者最普遍的症状是失眠、烦躁、情绪不稳定、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无望感、悲观厌世情绪。该病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自伤、自杀以及伤婴的想法、行为,威胁产妇及婴儿生命健康。
因此,产后抑郁症对于产妇及婴儿的生命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引导产妇及时进行治疗。
三、 产后抑郁症要如何治疗?
针对产后抑郁症产妇,主要采取心理疗法、抗忧郁药物疗法、物理康复疗法等进行医治,以控制病情进展。依据产妇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其治疗周期也不尽相同。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产后抑郁症的具体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心理疗法。心理康复治疗师引导患者进行倾诉,帮助产妇正确地认识、处理各种生活难题,让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鼓励产妇家人利用亲情的力量,多陪伴、照顾和鼓励产妇,多理解和包容产妇,不要刺激产妇。
②药物疗法。当患者产后抑郁症病情严重,单独采取心理疗法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联合采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③物理康复疗法。针对有自杀想法和行为的患者,可采取电休克疗法治疗。
四、 产后抑郁症要如何预防?
早期预防产后抑郁症,可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保障产妇及婴儿健康安全。具体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①早期筛查。对于产后抑郁症家族史、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产妇一定要重视早期筛查,了解临床表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干预。
②积极的产前健康教育。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孕妇的健康教育,帮助产妇充分了解分娩知识,学习育儿知识,缓解产前的紧张情绪,以乐观、幸福的心态迎接宝宝的出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孕妇家属的健康教育,鼓励孕妇家属多照顾孕妇,关注孕妇,不要因为宝宝的出生,而忽略了产妇,鼓励产妇的家人一起照顾新生儿,让产妇感受到依赖感。
总之,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应积极帮助产妇走出产后抑郁症的阴影,保障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维持家庭、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玉,李丽,刘红艳.帕罗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20,29(23):89-91.
[2]杜亚琴,王军.武汉市江汉区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1):4089-4092.
[3]李玉霞.希望理论模型下多维度健康宣教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11):1382-1384.
[4]李江英,李丽,刘露.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0):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