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薛存平
[导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的有关内容也成为了教育界关心的热议话题

        薛存平
        威海市新苑学校,山东省威海市,2642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的有关内容也成为了教育界关心的热议话题,尤其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历史精神有利于全面发展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资源。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前言: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不应当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做出教学探索,应当站在全局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培养其个人修养、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的意识,突出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内容。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历史思考中培养历史思维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习惯了在课堂上填鸭式讲解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法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教师需要对个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且积极探索更加贴合时代背景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思考者的角色来参与课堂讨论。有利于延伸学生的历史思考,让学生一边学习教材内容,一边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时,科举制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重点,教师除了要根据教材上的安排来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延伸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元化的历史知识,只有了解更多,才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看待历史,培养历史思维。因此教师就可以适当把话语权让给学生,在初步教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起来谈一谈自己对科举制的看法。刚刚学完一部分历史知识之后,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内容,这个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互相分享思路的过程中重新整合知识。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判断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内容之后,对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印象?而接下来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历史延伸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来掌握更多有关于科举制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把科举制在唐宋明清的不同内容和考试设置,分门别类整理出来让学生阅读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大概总结出一个科举制演变的整体脉络,教师还可以将科举制选拔出来的重要人才列举出一个表格,方便学生直观看到科举制培养出了多少人才。站在时空维度上看待科举制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来延伸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历史思考,和之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相比,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历史思考的深度。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历史思维也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
        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相当丰富,但是在教学深度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比如很多内容可以进行深度拓展延伸式的教学,但教材上并没有涉及,这时就需要教师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把握。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适当加深教学,让学生接受更高难度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张骞出使西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材上对于家国情怀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只是提到了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而并没有延伸讲述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准备本节课的教学时,就可以提前收集一些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比如按照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讲解完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以及文化影响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科普丝绸之路在其它朝代带来的广泛影响。为了和之后即将学习的世界历史形成呼应,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谈论一下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对西方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中,还涉及到了一带一路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将历史与政治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讲解一带一路在我国今天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加深学生对一带一路的了解深度。经过详细的教学,学生对我国的政治政策和历史内容都可以比较全面的把握。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利于丰富其文化储备,在历史知识中感受中华文化对本国乃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当然,在历史上渗透家国情怀,需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难度过于深刻,也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在给学生做拓展,延伸教学的时候应当适当提醒学生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了这些内容,学生的历史能力才能够得到真实有效的提升,历史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培育。
        三、利用情景再现教学,在历史场景中培养时空观念
        在初中阶段教育历史知识的时候,由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在教学很多和现代生活相差较远的历史场景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抽象,这种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应当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直接让学生观看表演或视频片段来理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情节,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悟历史故事中蕴含的浓厚感情,培养时空观念。
        例如:在教学“唐宋时期的文明”这部分内容是由于涉及到很多古代的文化知识,教师会发现学生在理解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中说宋代出现了最早的夜市“勾栏”。很多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描述和图片,并不能够准确想象出当时朝代夜市的景象,认为那个朝代的夜市和今天的夜市颇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这种固化认知是完全错误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明确,不同的年代夜视文化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宋代时期虽然文化繁荣,但只是相对于更早时期的封闭文化而言,和今天完全开放多元的文化程度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可以尝试给学生找寻一些优质的纪录片,重现勾栏场景,让学生切身实地体会宋代文化的景象。为了给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时空观念,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重现唐代,甚至是汉代的夜生活,让学生通过在历史时空中感受不同朝代的夜晚活动。经过同一方面不同朝代的时空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夜生活在我国古代的发展进度是十分缓慢的,一直到宋朝勾栏出现才开始有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具有一定历史局限的,和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夜生活”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实际上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快速理解了不同朝代夜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明确了我国历史文化在朝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念,培养综合核心素养,树立时空观念。
总结:
        近年来,核心素养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也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发展、参与团队合作和创新实践意识的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晶霞.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21,(6):137-138.
[2]刘玲.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1,(18):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